.,
大漢帝國國防軍海軍朝陽級鐵甲戰列艦及十年發展建設成果總結
時間飛快,一轉眼海軍十年建設方案已經完成,從阿根廷戰爭結束后1880年開始至1890年末,三個海軍主基地先后建設完成,協助艦艇編隊管理26艘主力軍艦和其余小型輔助軍艦,基地編制人員包括5700名水面艦艇官兵,海軍陸戰隊擴編到4400人,800名蛙人特種作戰部隊,地船只維護保養、守備部隊等基地配屬人員逐步增加到8500人,海軍接近2萬人規模,每隔兩年舉行一次基地、艦艇、海軍陸戰隊聯合配合的全面演習,提升基地和艦艇編隊的綜合作戰能力,
期間1868年俘獲自巴西海軍標準排水量為6270噸的老旗艦“朝陽”號大型鐵甲艦和另外兩艘1869從英國購買服役的排水量為3500噸的中型鐵甲艦因艦況老化不堪擔負作戰任務,已于1888年6月正式退役轉入海軍運輸訓練雜役船序列。海軍整體作戰水平和海陸兩軍協同作戰都到預期效果,陸海軍軍工技術和造艦技術也取得很大進步,1886年9月具備了155mm35倍徑及以下口徑陸海炮的生產能力,引進自德國的14英寸的“刷次考甫”黑頭魚雷也經過消化吸收后于1886年12月具備生產能力,為海軍建設發展長遠考慮出發建立統一標準制度,以提高管理質量和后勤保障效率統一定型并將陸海軍武器命名為漢國產1886式。大漢帝國國防軍海軍海軍共有兩大主力艦隊、四支分艦隊,分別是大西洋艦隊和太平洋艦隊。
在總結漢國海軍20年的發展建設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借鑒部分西方國家對軍艦的等級類型劃分,李明遠1888年12月28日頒布《大漢帝國國防軍海軍章程》命令并正式實施,根據其中的《大漢帝國國防軍海軍水面作戰艦艇條例》將水面艦艇劃分為戰列艦、巡洋艦、輕巡洋艦、炮艦、炮艇、魚雷艇六個艦種等級。
軍艦排水量在8000噸以上的為一等主力戰列艦,6000噸以上8000噸以下范圍內為為二等主力戰列艦,4500噸以上到6000噸以下范圍內為一等主力主力巡洋艦,3000噸到4500噸范圍內為二等主力巡洋艦,1000噸以上到3000噸以下范圍內為三等輕巡洋艦,1000噸以下500噸以上范圍內為炮艦,其余小型軍艦為炮艇和魚雷艇。
依照排水量劃分的軍艦等級,大漢帝國國防軍海軍截止1890年末總共擁有十年計劃方案建設完成的26艘主力軍艦,分別是從德國伏爾鏗船廠購買1885年服役的兩艘標準排水量8500噸級的“朝陽”級鐵甲戰列艦,
在漢國新京造船廠自造1887年末開始服役的四艘標準排水量3500噸級的“先鋒”級裝甲巡洋艦,從法國地中海鐵工廠造船廠購買1878年末服役的兩艘標準排水量3200噸級的“勝利”級鐵甲巡洋艦,在漢國皇家造船廠自造改進自“永興”級的1888年開始服役的六艘標準排水量2400噸級的“揚武”級輕型穹甲甲巡洋艦,在漢國新京造船廠自造1879年初開始服役的十二艘標準排水量1350噸級的“永興”級輕型鐵甲巡洋艦;
加上主要用于內河、近海巡邏和作戰的在漢國新京造船廠自造1873年開始服役的16艘標準排水量760噸級的“海獅”級炮艦和21艘標準排水量200噸級的“海狼”級炮艇,1885年開始服役的16艘120噸級的“海鯊”級魚雷艇,另外還有六十余艘各型海洋調查艦、通信聯絡艦、偵查艦、布雷艦、掃雷艦、汽船、拖船、小輪船、水底機船、螺橋船、水船、運煤船、挖泥船、運輸船、補給艦、練習艦在內的輔助船只,一共一百余艘各類先進艦艇構成的和世界同期他國相比無論數量還是質量均已初具規模和實力,也向世界昭告著一支重要的新興海洋作戰力量開始登上波瀾壯闊的海權時代舞臺。
新京造船廠、興和造船廠和皇家造船廠分別位于新京、興和縣(巴西若因維利)和吳中市,前兩家造船廠原本是從普魯士引進造船器械成立于1869年初的兩個民用造船廠且都位于新京,在1872年2月兩家造船廠升級改造為軍用造船廠,一家造船廠由新京搬遷至興和縣,1873年4月新京造船廠在借助達爾芒等法國船工的技術指導下成功建造出一艘排水量為760噸的炮艦,三個月后興和造船廠吸收新京造船廠的經驗也建造出一艘炮艦。
皇家造船廠是1879年初李明遠授意海軍利用從江南造船廠挖來的船工為基礎籌備成立,并于1880年3月1日在占領吳州后從海軍發展建設長遠考慮選擇了水深港闊浪平能建造、維修和保養大型軍艦船塢基地和大型海軍綜合基地的吳中港正式成立,三家造船廠共享造艦技術并協同攻關各種海軍軍工科技項目和難題,能統一建造同一規格標準等級的軍艦,后面更將逐步承擔隨著海軍發展越來越大型軍艦的建造和維護任務。
大漢帝國國防軍海軍兩艘“朝陽”級鐵甲戰列艦改進自北洋水師兩艘定遠級鐵甲艦,在德國斯德丁的伏爾鏗造船廠建造,1882年3月25日漢國和德國在柏林簽訂正式購艦合同,1882年10月1日漢國派遣的本土艦船技工和海軍官兵抵達德國,1882年10月10日兩艦同時開工,1883年12月1日下水,1885年6月9日完工,1885年7月1日海試結束船廠交付,兩艦于1885年8月1日駛抵漢國并一起加入大漢帝國國防軍海軍大西洋艦隊正式服役。
“朝陽”級艦長104.5米、寬18.5米、吃水6.8米,標準排水量8500噸,滿載排水量9100噸。動力系統方面,配備2座復合平臥式三級膨脹往復式蒸汽機(horizontalpoundreciprocating史書中通常音譯為康邦機器)和8座圓式燃煤鍋爐,雙軸推進,螺旋槳單個直徑5米,試航時“朝陽、黎明”兩艦均測得主機功率8300匹馬力,航速16節,續航能力4500海里/10節,配有照度為8千支燭光與2萬支燭光的探照燈各一具,由2臺發電機提供70千瓦的電力。
裝甲總重為1761噸,鐵甲堡水線上裝甲厚14英寸(365mm),水線下裝甲厚12英寸(305mm),305炮座裝甲厚304mm,炮盾厚15mm,露炮臺穹蓋炮罩,均為先進的德國刷次考甫(schwartzkopf)磷銅黑頭魚雷,其中2具魚雷發射管分別布置在軍艦前部左右舷位于鐵甲堡之前,另1具布置在軍艦艉部中線上,發射口位于軍艦艦艉下方,這一改進相當成功以至于在朝陽級建成后不久德國也在4艘薩克森級上做了與朝陽級一樣的改造。
“朝陽”“黎明”2艘軍艦各自還搭載有2艘艦載魚雷艇,分名“朝一、朝二、黎一、黎二”,為吊放搭配的2艘魚雷艇,在后桅上設有一根專用吊桿(軍艦后桅上有前后兩根桿,向前的一根是真正的吊桿,而后部的一根則是在使用風帆時控制風帆方向的使風桿),4艘小型魚雷艇雖然威力較大但因為載煤少、航程短無法長距離航行到遠海作戰,只能搭附在艦上抵達作戰區域后再吊放至水中自行航行作戰以企出奇制勝。朝陽級艦艏水下各有鋒利如刀的撞角,外形與薩克森級和定遠級采用的完全相同;改進后的朝陽級擁有各型火炮32門,對比原型鐵甲艦其武器性能和數量更具備優勢,對敵艦的攻擊力和殺傷力更強。朝陽級的防護設計采用的是與薩克森級和定遠級相同的鐵甲堡式,鐵甲堡長度達43.5米,自上層建筑到舷側水線及水線以下,以305~355mm厚的鋼面鐵甲將軍艦除首尾部分外的船體緊密包裹,擁有堅固的防御力,
整個軍艦中部要害部位如彈藥庫、動力部門等均處于鐵甲堡防護中,防護鐵甲厚薄度、船體內部布置與定遠艦基本相同,水線下的裝甲全部采用定遠艦的鋼面鐵甲,而不是像鎮遠艦建造時遇原材料漲價限于經費北洋被迫將水線下的鋼面鐵甲換成防御效果略遜的熟鐵裝甲,因此朝陽級兩艘艦的優秀防護性能是一樣的;艦長會客室的墻壁上釘著一塊橢圓形的銅牌,傳統漢式繩紋圍繞著漢字艦名“朝陽”/“黎明”,
普通水兵們的生活空間相對軍官要狹小,休息場所基本在吊床上,吃飯、睡覺、工作都在同一地點;為給艙內通風,主甲板上各有4個大型通風筒和4個小型通風筒均勻分布在軍艦中部兩舷,通風筒上的風斗可以根據需要而轉向,其中的4個大通風筒內部都裝有特殊裝置將鍋爐艙內的煤渣提升到甲板上然后通過分裝在左右舷的2個雜物筒傾倒處理。為滿足海上航行時的生活需要,朝陽級軍艦艙內設有20座淡水爐,海水淡化機每日制造出的淡水能供應全艦400余人使用,再加上新鮮蔬果如豆芽蘋果和冷凍肉類有力的保障了全艦官兵生活,而對于海軍來說良好且保障得力的生活條件無疑是克敵制勝的關鍵之一。
漢國歷經五年努力才最終建成的朝陽級鐵甲艦集中了強大的火力、速度和防護,建成時引起世界各國矚目,盡管和所有處于探索期的軍艦一樣在設計和建造上不完善,但經過分析比較同期世界各國主力艦的優缺點,就當時的戰術技術水平而言,這是一級相當先進的戰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