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里森出身于政治世家。他的祖父威廉·亨利·哈里森是美國第九任總統。哈里森參政期間是個高高在上、吹毛求疵的人。他作為官員雖然講究威嚴,但是在對經濟和國家的治理方面,卻是個二流政客。
而且在1888年的總統大選中,他是依靠黨內大亨和一眾工業家、銀行家的支持,通過共和黨所施的詭計和收買選票的辦法擊敗了格羅弗·克利夫蘭總統而當選總統的。
因此在在國內政策上,他更偏向于維持大工業家、銀行家等群體的利益,而對農民和工人中日益高漲的不滿情緒卻有意識的忽視。
對方的反對意見,不僅代表了大部分底層白人百姓的利益,也反應了一部分共和黨內部大佬的政治主張,所以,哈里森不能裝作聽不到,對其不理不睬。
“商業自由政策是保障美利堅經濟繁榮的基礎,一味限制大型企業發展,不符合美利堅的建國理念。
當然,底層白人百姓面臨的困境也是現實的難題,所以為了解決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暫時性社會問題,新政府可以對大型企業的發展,做出一定程度的引導,比如,可以提出這樣一個法案,要求任何契約、任何企業的合并均不得以托拉斯或其他類似形式的組織出現,如果有任何限制各州之間貿易或商品流通的計劃,均為非法行為。
同時,為了緩和第一次克利夫蘭政府所實行的低補助政策所帶來的社會矛盾,安撫本土南北戰爭時期退伍軍人的情緒,新政府可以申請實行《最低標準養恤金法案》,將養恤金的費用從1888年的8800萬美元增加12900萬美元,解決傷殘、退役士兵的生活問題。”
應付完黨內不同政見派別的刁難,哈里森重又將話題引到南美洲事務方面,不過汲取了剛才的教訓,這次他沒有直接表明自己的觀點,而是示意自己的政治盟友,新政府國務卿詹姆斯·吉萊斯皮·布萊恩將自己想說的話說出來。
詹姆斯·吉萊斯皮·布萊恩是美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被尊為美國的“泛美主義奠基人”。他曾兩度擔任美國國務卿、四次獲得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
在1881年,第一次擔任國務卿期間,他便提出了挑戰英國全球經濟霸主地位尤其是搶奪西半球的市場的政策和建議;
同時促成現代泛美運動、舉行美洲國際會議等建議,也是由他向哈里森提出的。
詹姆斯·吉萊斯皮·布萊恩意圖全面改變美國在外交方面的孤立主義政策,實行更大激進的擴張性政策,所以面對新政府總統哈里森的招攬,他沒有作過多的猶豫,便果斷的答應了下來。
“共和國的核心利益區域在美洲,英國介入美洲事務是對共和國國家利益的嚴重侵犯,必須予以明確、有利的反擊!”
理會了哈里森的意圖后,詹姆斯·吉萊斯皮·布萊恩用手指敲擊著桌面,語調激昂道:“我同意總統閣下的看法,頒布《限制外國商品法案》,限制歐洲商品對本土經濟市場的侵蝕,是非常必要的手段,也是反擊英國海上霸權的第一項應對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