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那—拉普拉塔河是南美洲第二大河流,從源流巴拉那伊巴河算起,全長4100公里,流域支流包括巴西、玻利維亞、巴拉圭和漢國四國,流域面積超過400萬平方公里。
巴拉那—拉普拉塔河在南美,流域長度僅次于亞馬遜河,是世界第十三大河。沿岸風景宜人,始于源流格蘭德河和巴拉那伊巴河交匯處,向西南流,經巴西中南部至瓜伊拉,而后穿行于巴西與巴拉圭之間,過科連特斯進入潘帕斯平原,先往西南再往東南流與烏拉圭河匯合后稱拉普拉塔河,最后注入大西洋。
巴拉那河包括大小支流數百條,沿途流經的400余萬平方公里流域皆是南美洲土壤最肥沃區域,沿岸農作物豐富,玉米、大豆、高粱、小麥、水稻等各種農作物生長茂盛,牛、馬、羊、羊駝還有漢國政府從大陸引進飼養的皖南黑豬、白毛家豬、野豬(根據本土各地不同氣候,引進的家豬、野豬種類也不同,有華南野豬、華北野豬、蒙古野豬、云南矮黑豬等。)等牲畜數不勝數。
可以說,巴拉那河的存在,就仿佛為漢國本土鋪就了一條總里程超過10萬公里的鐵路,為漢國各地的經濟聯系、溝通創造了最為有利的條件。
而且,因為巴拉那河河道寬度大(最寬處為290公里,最窄20公里)、面積廣袤等原因(揚子江流域面積180萬平方公里。),可以允許萬噸遠洋巨輪航行至內陸水域600公里處,而對于本土地區,普遍船只噸位不過數百多噸、一兩千噸的民用船只來說,航行在巴拉那河寬廣的內陸水域,便好像是航行在海面上一般,很少遇到難以通行的情況。
巴拉那河具備的各項直接、潛在戰略作用,遠比10萬公里鐵路要重要的多,因為巴拉圭內戰,在巴拉那河水域通行條件遭受一定阻礙的情況下,以航運業為生的本土百姓尚且堅持出海運輸、捕魚。
而身居高位、掌控本土全局發展的李明遠,對巴拉那河目前的水上治安形勢,更不可能不聞不問。
“陛下,這是巴拉那河入海口最近一個月的船只航行管理記錄,請您過目。”
3500噸級先鋒號裝甲巡洋艦船艙內,鐵路及交通發展部總長枚瑞英遞上一本厚厚的記錄本,恭敬道。
“記錄本上面的內容,稍后有時間再看,現在你先替大家簡單介紹一番巴拉那河流域的治安管理情況。”
李明遠把記錄本放在一旁,開口道。
“是,陛下。”
枚瑞英低頭掃視一遍站在船艙內的數人,解釋道:“1889年6月份,巴拉那河流域總共發生各類治安事件127起,其中81起為本土民間治安管理事件,46起為涉外治安管理事件。
46起涉外治安管理事件中,涉及到巴拉圭的有23起,涉及英國僑民的有6起,涉及其他國家外籍僑民的水上治安事件有7起,涉及美國漁民的治安事件有10起。
6月份發生的127起水上治安事件中,發生于本土民間國民之間的水上治安事件危害性較低,而涉外水上治安事件危害性相對較高,其中,發生于本土南部近海水域的美國漁船非法捕撈行為,危害性最大,對本土內河、近海水域的水上治安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