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部長官們寒暄過后,第一混成旅的士兵們在數個軍官指揮下,協助105炮兵團的戰友們將一輛輛拖著火炮的馬車,拉到營地內。
一個標準的105毫米炮兵團下轄1800名士兵和2000匹馱馬、騾子。
馬車和馱馬進入營地后,士兵們忙著拆卸、轉移火炮、彈藥等作戰物資,而剛剛結束繁重運輸任務的馱馬、騾子們則被安置在軍馬場,與第一混成旅所部的馬匹們呆在一塊。
漢國本土中部的潘帕斯草原是世界上自然環境最適宜的馬場之一,受益于優越的畜牧業資源,本土的馬匹保有總量在1889年第一次達到了700萬匹的數量級。
第二次工業革命尚處于發展期,內燃機和汽車等新興運輸工具依舊處于研發和性能改進階段,未能像后世那般取代牲畜運力,成為物資運輸的主力,所以,在當前和之后三四十余年的時間內,馱馬、騾子仍然屬于當之無愧的物資運輸主力。
因為本土馬匹資源充裕的優勢,漢國各野戰部隊和二線警備軍部隊都配備了大量的馱馬、騾子來擔任物資運輸任務。
每個標準滿編師(1.5萬人至1.8萬人)配備馱馬、騾子總數在1.1萬至1.3萬:區間范圍內,
每個滿編混成旅(9000人)配備的馱馬、騾子總數在6000至7000區間范圍內,
每個滿編警備旅(5000人),配備的馱馬、騾子總數在2000至3000區間范圍內。
每支部隊配屬的高數量馬匹、騾子即減輕了作戰期間的物資運輸壓力,也提高了部隊的持續作戰能力。
本土每支師、旅級正規軍部隊都擁有一個獨立的野戰騎兵營,騎兵營一人雙馬,標準編制為460人,1000匹戰馬,每逢遭遇對外戰爭時,騎兵營總是充當先頭偵查、機動部隊的角色,獨自遠離大部隊,在側翼方向對敵軍展開進攻。
先進的武器裝備和充裕的馬匹數量是龐振云自信能夠打敗巴拉那河一線巴西共和國軍隊的信心所在,因此,當總部發布的第一道作戰命令傳達至第一混成旅臨時指揮部時,龐振云迅速召集第一混成旅一團、二團、第四警備旅和105榴彈炮團等部隊主官,就如何具體實施作戰計劃舉行了一次小規模會議。
“根據總部傳來的情報顯示,當前我部面對的敵軍為巴西共和國巴拉那河戰線方面軍,該軍由巴西共和國陸軍中將羅德里格斯指揮,麾下包括羅德里格斯普列斯特斯少將的第三師、熱圖里奧少將的第九師和其它附屬部隊一部,總兵力約3.7萬人,其中集結于一線的部隊為2.6萬人,約為我軍人數的兩倍。”
龐振云指著地圖上的沙盤介紹道:“昨日,敵巴拉那河戰線方面軍一部約1萬人從杜伊瓜蘇港口出發,轉走陸路向西行進,意圖占領亞松森東南部的比亞里卡,然后在那里設立防御陣地,阻止我軍對亞松森方面的支援。
比亞里卡是亞松森—恩卡納西翁鐵路干線的中點站和樞紐站,如果巴西共和國軍隊占領了那里,我軍通往亞松森的鐵路干線將被攔腰截斷,而正在亞松森堅守的巴拉圭殘軍也將面臨東南部側翼失守,對外聯系通道斷絕的困境,因此,總部給我軍下達的作戰任務是立刻調動一部先遣部隊,利用我軍控制的鐵路線,迅速向比亞里卡方向突進,然后趕在巴西共和國軍隊前面,控制比亞里卡鐵路樞紐和周邊戰略要地。接著就地組織防御陣地,阻擊來自東部巴西共和國軍隊的進攻。”
“巴西共和國進攻部隊武器裝備如何?他們是否配屬有大量的騎兵部隊?”
龐振云介紹完畢,第四警備旅旅長胡昆山問道。
“向比亞里卡方向前進的巴西共和國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