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美洲地區和美國資本能夠抵達的每一個地區,他們都與英國業已建立的殖民利益和影響發生沖突。
1880年代之后,在南美洲,英國不再像以往那樣克制,它先是在英屬圭亞那擴大直接的殖民統治范圍,加快對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爾三國的政治、經濟控制,企圖在美洲北部筑起一道屏障阻止美國的侵人。
隨后,英國迅速轉變了敵視漢國的外交方針,主動與漢國和解,
在美國這個共同敵人的威脅下,英國、漢國兩國不僅加大了經濟、貿易合作,而且在政治領域,兩國聯手破壞了美國建立美洲國際聯盟的企圖,順利得將美國人的擴張勢力遏制在南美洲北部以外地區。
德國未與英國翻臉前,英國和美國就國際霸權之間的爭奪是全方位的,從廣袤的太平洋、遠東、非洲乃至歐洲本土,都無時不刻不在上演著資本角逐的表演,而在南北、美洲,這個雙方競爭最激烈的地區,經濟和國力逐步達到極限的英國,在與美國人的對抗中,卻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
墨西哥、巴西、西班牙人控制的古巴等地區,沒有一個能夠起到正面對抗美國的作用,唯一一個具備利用價值的南美漢國,也因為那個皇帝和他手下軍隊的野蠻擴張性,讓英國人感到棘手,不敢完全放掉對漢國的束縛,把漢國推到對抗美國的第一線。
英國在巴拉圭的政治、經濟利益不多,為了拉攏漢國,英國可以放任漢國軍隊介入巴拉圭內戰,而巴西共和國方面,雖然英國在它的身上投入了不少資金,但是面對美國人在巴西共和國橫插一角的挑戰,迫不得已的時候,放棄巴西共和國也不是不可接受的選項,而除去巴拉圭和巴西共和國,唯一讓英國政客割舍不下的便是智利。
智利每年出口的硝石礦產產量超過世界硝石產量的百分之六十,如果放任漢國在南美洲的領土擴張,那么繼巴拉圭和巴西共和國之后,礦產資源豐富的智利也很難避免被漢國占領的下場。
漢國控制智利的硝石供應,不符合英國的利益,但是,要想拉上漢國對抗美國,又必須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漢國的擴張需求,作為一名外交官,要想準確把握好二者之間的尺度,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大英帝國是這個世界上,控制領土面積最為廣袤的國家,在全世界各個地區都擁有土地的英國,不缺乏安置本國國民的土地,漢國在南美洲擴張領土面積,不會直接損害英國的經濟利益,
另一方面,雖然西方列強表面上承認拉丁美洲獨立的現實,但是實際上,對于純種白人比例極低的拉丁美洲國家,西方國家并沒有把他們當做白人族群中的一員,
這個時期的南美諸國,因為尚未迎來歐洲白人的大規模移民潮,各國純種白人的比例并不高,拿后世白人占據主體的智利舉例,純種白人比例僅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六,印歐混血人種比例為百分之六十,而印第安人則達到百分之三十四。
弱肉強食、適者生存,遵循森林法則的西方列強本質上并不在意一小部分南美洲白人的生存境況如何,如果國際局勢發生變化,通過犧牲智利可以換取對英國有利的條件,英國政府的那群紳士們,也會很果決得做出拋棄智利的決定。
南美洲仿佛一個大漩渦,美國、德國、法國等國家相繼加入其中,并且為了利益,不斷得與英國資本、財團進行激烈的競爭,而站在英國一方的角度,不僅美國、德國、法國等競爭對手不好應付,漢國、智利、巴西共和國等暫時可以利用的盟友,也不讓人省心,漢國、巴西共和國之間的矛盾沖突不提,原本對英國最為恭順的智利,卻因為巴爾馬賽達總統的上臺,與英國的關系不僅越來越疏遠,而且兩國之間因為硝石礦場資源所有權而產生的糾紛、矛盾也越來越大。
種種問題糾纏在一起,稍稍回想起來,便讓威廉姆斯感到一陣頭疼。可是,現實的問題卻不會因為威廉姆斯個人的主觀觀感而發生變化,就在威廉姆斯打算暫時將錯綜復雜的南美事務拋在腦后,好好享受下午的休閑時光時,幾名不請自來的英國財團商人的到來,使得他原本的美好計劃,迅速變成了泡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