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美國即具備威脅英國全球霸權的實力,也表現出驅逐英國勢力,獨霸美洲地區的野心,如果其他國家都老老實實按照英國的均衡戰略共處,那么,英國未嘗不能下定決心,全力遏制美國在海外地區的擴張,但是,國際外交關系和國家之間的合作與競爭,并不是簡單的黑與白的關系。而是錯綜復雜、合作與競爭、友好與敵對等方面相互交織的混合關系。
英國與俄國、德國、法國保持著暫時的平和關系不假,但是,在非洲、中東地區。法國是英國最大的競爭對手。
在遠東和中亞,俄羅斯是英國的主要敵人。
而在歐洲,德國又與英國在經濟方面有著嚴重的沖突與競爭。
例如此類的復雜國際關系,牽扯了英國大量的精力和軍事實力,而此類國際博弈造成的影響則是,英國能夠在美洲地區投入的經濟和軍事實力,與美國相比,并不占據優勢。
而且隨著美國國內經濟的迅速發展,英國與美國在南美洲的總體實力對比,將發生更加不利于英國的變化。
基于兩國在南美洲力量對比的變化,英國對美國的應對政策也處于不斷的調整中,最起碼對于經常與美國打交道的英國駐拉美地區外交官們來說,重視美國的真實實力變化,同時利用英國早期積攢的政治、經濟優勢,削弱并減緩美國成為美洲地區主導者的速度,已經成為他們的共識。
在大部分英國政治家的眼中,美國成為美洲霸主,幾乎是難以阻攔的趨勢,他們能夠做的,也只是盡可能尋找盟友,延遲美國成為美洲霸主的腳步,而至于早期扶持的墨西哥,目前扶持的南美漢國等國家,則只是具備利用價值的棋子,并不具備單獨與美國抗衡的實力。
也正是因為這種觀念,英國與美國在南美洲既有競爭、敵對,也有妥協與退讓。
即便真到了讓出南美洲主導權的時候,英國也不會灰溜溜的離開,而是選擇相對有利的方式,體面的退出南美洲。
當然,退出南美洲的時間點可能在十年八年之間,也可能能在數十年之后,而至于何時開始啟動撤離方案,則取決于美國人的海外擴張速度和英國政府對南美洲政治、經濟價值的衡量以及美洲盟友的配合程度。
第二次巴拉圭戰爭表面上涉及巴拉圭、巴西共和國、南美漢國三國,而在看不見的背后,美國人卻利用這次戰爭,擴大著自己在南美洲南部的影響力。
美國財團和巴西共和政府高官的多次秘密會面,美國駐巴西共和國公使主動牽橋搭線,為巴西共和國發行的戰爭債券,尋找承接的財團。
美國人暗地里動作頻繁,雖然英國方面暫時還沒有獲取到詳細的情報,但是通過分析部分親英派巴西共和國買辦提供的信息,威廉姆斯也大概推測出了美國人的目的。
無外乎勸說巴西共和國政府接受美國的資本投資,要求以美國為第一經濟合作國家,驅逐英國在巴西共和國境內的資本和投資。
而推測再深入一些,美國人以維護南美和平為借口,向巴西共和國提出租借軍事基地,部署軍事力量之類的條件,也不是沒有可能。
威廉姆斯基本確定,三家英國財團撤離巴西共和國的背后,肯定有美國人在搗亂。
只是面臨美英兩國斗而不破的競爭局面,他卻也沒有適當的反擊辦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