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底蘊薄弱的漢國而言,每一次戰爭都是一場事關國運的決戰,以舉國之力發動戰爭,艱難得游走在英國、美國等列強國家之前,利用復雜的國際局勢變化,盡量為戰爭勝利爭取更多的勝算。
戰爭勝利,獲取國家未來發展急需的土地和資源,而如果戰爭失敗或者遭受重大挫折,一方面意味著漢國上升的勢頭被壓制,國民士氣遭受打擊,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擴張的可能性被扼殺,漢國失去了繼續擴張的機會,進而也失去了成為世界大國,獨立掌控國家命運的自主權。
人的野心總是隨著實力的增長而變化,李明遠的理想也是如此,從最初的解救南美華工于水火,建立屬于華人自己的獨立國家,再到帶領國民努力奮進,逐步領導漢國成為世界大國、強國。
習慣了大國國民身份的李明遠,不大可能滿足于當個聽從列強國家擺布的小國君主,就像西方小國國民不理解東方大國統一與擴張的意志一樣,李明遠也不能夠理解那些頓步不前,絲毫沒有進精神的國家領袖的想法。
當然,要想通過對外戰爭的方式,帶領國家崛起,對于李明遠來說,過程也不是那么輕松。
二十年如一日般發展軍備,增加軍費開支是增加戰爭勝算的一個方面,而控制戰爭規模、降低戰爭帶來的財政消耗,則是影響戰爭結果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
1889年2月13日,漢國中央各部門曾經召開過一次制定戰爭軍費支出的專門會議,
會議進行過程中,財政部、商業部、審記部等部門共同制定了三份戰爭經費支出方案。
一號方案預估軍費總額為2400萬漢元,戰爭持續時間為2到3個月(占領后的治安戰經費另算)。
二號方案預估軍費總額為5000萬漢元,戰爭持續時間為6到8個月。
三號方案預估軍費總額為1.3億漢元,戰爭持續時間為1到2年。
以1888年末本土財政收入1.07億漢元來計算,一號、二號方案的軍費支出都在承受范圍之內,但是,如果戰爭規模擴大,戰爭時間持續1年以上,那么,對本土經濟的影響,將是十分嚴重的。
考慮到戰爭時間遷延日久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李明遠衡量片刻后,對財政部總長趙延吩咐道:“財政部要做好戰事時間超過三個月的應對方案,提前準備好戰事規模擴大所需要的財政資金。如果國家財政資金不足,也可以采取發行國債和鼓勵國民捐款的方式,籌措資金。”
“陛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兩方曾經與朝廷接觸,他們愿意提供一批貸款資金以支持本土進行巴拉圭戰爭。”
“算了,過度引進德國、奧匈帝國資本對本土民族工業發展不利,而且也可能招致英國資本不滿。”
李明遠開口道:“替我轉告德國和奧匈帝國方面,漢國感謝他們的好意,但是目前巴拉圭戰爭的規模在可控制范圍內,我們暫時沒有向外國借貸資金的需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