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些擁有了大量隱匿人口的各地豪族也成為了此時東漢世家的前身。
而為了制衡豪族,尤其是當皇帝年幼無法使用皇權的時候,皇權的替身外戚就開始發揮作用,無論是廢帝的霍光還是篡漢的王莽,都是附屬于皇權的外戚勢力,外戚、皇權、豪族的斗爭貫穿了西漢的下半部分。
王莽篡漢后,豪族在劉秀這個秀兒的帶領下全面反攻,成功再造大漢,而劉秀這個秀兒在軍事一路開掛下也開始設計東漢的權力游戲規則,由于吸取了東漢外戚勢力過大的經驗教訓,秀兒將皇權替身一分為二,一為外戚,一為宦官,這使得東漢的權力游戲基本上就是皇帝小的時候,外戚代表皇權和豪族斗爭,皇帝大的時候宦官代表皇權滅了外戚后再和豪族斗爭。
本來秀兒這個設計也還可以,畢竟無論外戚還是宦官都是附屬于皇權存在的,可以保證皇帝年幼時不被外朝篡權也可以讓皇帝長大后有辦法奪回權力。
但大概是秀兒吸收了太多位面之力了,使得他的后代就沒幾個活得長的。
東漢從第三個皇帝漢章帝算起,漢章帝三十一歲病逝,漢和帝二十七歲病逝,漢殤帝一歲時夭折,漢安帝三十二歲病逝,漢順帝二十九歲病逝,漢沖帝兩歲夭折,漢質帝九歲被毒殺,可以說,東漢的董事長就仿佛被詛咒了一般,就沒幾個活過三十五的,想享受后世劉老板兄弟的待遇都享受不到。
按道理來說,中央亂成這樣了,地方還不早就被當地的豪族瓜分了,但秀兒仿佛早就知道會這樣一般,在東漢王朝創立之初就將一切安排的明明白白。
東漢的官員以六百石為分界線,六百石以上可以說是高級官員,以下則是低級官員。
低級官員的選取是各郡縣的一把手每年去自行招募“廉吏”,說白了,就是給地方勢力的紅利,由地方豪族自行解決,這就是給豪族的下線,你后代再差也可以當個小官,有了下線,做事也就容易有底線。
高級官員則是通過舉“茂才”和舉“孝廉”來解決的,茂才其實就是秀才,只不過因為秀兒叫秀兒才改叫茂才。
所以這個茂才可比后來的秀才值錢的多,基本相當于宋朝的進士了。
這些茂才和孝廉各地按照人口有推薦人數的限制,推薦后統統進京由皇帝面試,考的就是儒學經義和時政對策。
所以后來的科舉考試內容是從漢朝就基本定型的,考試通過的統統進尚書臺當“郎官”
這個尚書臺基本相當于后世的國務院,也就是說這些高級人才不僅僅要為皇帝站崗,還要承擔核心政事的處理。
當然,所謂的處理大概就是寫個政策文件什么的,這個文件能不能過還是要三公九卿這些大佬點頭的。
這樣的情況下,有沒有本事可以說一下子就看出來了,這不僅僅要求身體好(要輪流站崗),還要求即懂儒學理論,還懂政法稅收,要求相當的高。
前面說了,低級官員其實就是地方豪族瓜分的,人的都是無窮的,當過兩百石就想六百石,當過六百石就想兩千石,東漢的所有豪門家長都拿出了鞭子,拼命鞭打自己的孩子努力讀書,騎馬練劍,要么自己開學堂開始經書傳家,要么砸錢也要進太學學習。
如果說西漢的豪族在史書中的代名詞是什么橫行鄉里,侵漁小民這樣的貶義詞,東漢則是賑贍宗族、好施周急這樣褒義詞了。
這樣的情況一直到被諸葛丞相天天念叨的桓靈這兩個打破了當東漢皇帝活不過三十五歲魔咒的皇帝出現開始有了改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