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當時還是漢桓帝劉志在位,草原上在北匈奴被迫遠走西亞后又出現了一只新的草原力量,這就是鮮卑。
鮮卑族是昔日的東胡后人,自從當年被冒頓擊敗后就一直蟄伏于匈奴旗下,一直到東漢漢光武帝時被劉秀封為王侯開始漸漸獨立于匈奴。
隨著東漢王朝不斷對匈奴的進攻,鮮卑也成為了東漢王朝拉攏的重要力量,終于在漢和帝時期成為了匈奴西遷后最大的一股力量。
本來鮮卑也是各個部落互不統屬,但時勢造英雄,投鹿侯之子檀石槐東征西討,成功統一了鮮卑,并且北抗丁零,東擊扶余,西進烏孫,橫跨萬里匈奴故土,擁兵數十萬的鮮卑也自然學著匈奴開始將眼光對向富裕的大漢。
從永壽二年也就是公元156年開始,鮮卑開始不斷襲擾大漢邊疆,這個襲擾可不是幾個人過來打秋風的那種,而是成千上萬的軍隊攻城陷地的那種。
不久后劉志誅殺了梁冀,正是意氣風發的時候,便下令重整軍士,反擊鮮卑,也就在這個時候,林環等人從不同的地方加入了軍隊,并且到幽州集結,當時的林環等人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都希望可以憑借一身武藝和本領在馬上取功名。
由于鮮卑大都是騎兵,漢軍往往無法一戰而定,這使得戰火連年不斷,在一次的戰斗中,林環等人隨主將出塞追擊鮮卑騎兵,不料反而被鮮卑主力圍殺,一場大戰殺得是血流成河,最終漢軍大敗,林環等人拼死突圍,林環所在的屯最后只有林環等五人突出重圍。
由于當時其中一人,也就是剛剛進來的老五楊萬里腳中了一箭,且是毒箭,只能砍下自己一腿保命,林環等人不愿意拋棄楊萬里,便陪著他躲在山林中靜養,這也使得他們沒有及時回到軍營報信,被當時的主將張央判定他們全部戰死了。
在漢軍中有“主將死,親衛無故而存者皆斬”的鐵律,如果發現他們還活著,他們很難解釋這十幾天都去了哪里,而且還有可能牽累家人,最終決定尋找一個地方隱居下來,便來了這里結廬而居。
其實這也是古代戰爭的常見景象,每一場大戰后真正死亡的并沒有那么多,很大部分人都逃亡了,但這些人也往往因為害怕軍法的處置,或呼嘯山林,或隱居山野,不敢回去。
林環等人的消失并沒有影響整個漢鮮戰爭,在后來的十幾年里,漢軍雖然數次組織大軍出塞,卻無一大勝,尤其是在劉宏即位后,再起黨錮,使得士族將領大都不受重用,更是屢戰屢敗,直到兩年前檀石槐死后,和連即位,這個和連貪財好色,即位不到一年就在劫掠漢地時被射殺,鮮卑自此徹底分裂。
如今的草原上,鮮卑分裂為了三部,分別是步度根,擁眾數萬,據有云中、雁門一帶,二是軻比能,分布于代郡、上谷等地,三是原來聯盟“東部大人”所領屬的若干小集團,散布于遼西、右北平和漁陽塞外。其中軻比能集團勢力最強。
值得一提的是,原來的草原霸主匈奴其實此時已經內附,居住于并州一代。后來曹操剿滅的烏桓也已內附,居住于幽州一代,而西北則主要是羌族,羌族其實也是內附的,并沒有獨立。
聽完林環講述他們的故事,馬強好奇的問道“既然如此,為何如今又要主動去編入齊民?現在的賦稅和徭役并不輕吧。”
所謂的齊民,是說編戶齊民,是從西漢王朝開始的戶籍管理制度,編戶齊民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賦稅制度,需要按期繳納各種稅賦,還需要承擔徭役。
當然,有義務就有權力,只有被編戶齊民的百姓才有可能在政治上得到進步,在漢代也就是舉孝廉,擔任官吏,在唐宋之后也就是有科舉的資格。
但是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這樣的權力和需要承擔的稅賦、義務相比,實在是有些不劃算,所以數千年來,百姓都是在想辦法成為佃戶和隱戶,以便躲避賦稅和徭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