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蟲卵蝗蟲卵”秦大郎回到家里,不斷的在嘴里念道著。
他母親一邊編著草席,一邊聽著秦大郎嘴里的叨叨,不由問道“我兒,你這是怎么了?怎么一直在說說什么蟲卵?”
秦大郎抓了抓腦袋,一股灰土雜夾著頭皮屑到處飛舞。
“娘,剛剛縣里傳話,說為了防止明年蝗災,要燒田,另外如果抓到蝗蟲幼蟲或者蟲卵,都可以換糧食。”
秦母立刻搖頭笑道“那蟲卵才多大一點,就算換了糧食,還不夠你塞牙縫呢,官府就知道瞎胡鬧。”
“官府說按十二倍重量換糧呢!娘,如果我們能找到一斤的蟲卵,那就有十二斤的口糧了!”
“十二倍?”
“對,還說收得多,可以免徭役呢自從二弟被過路的軍隊抓走了后,娘你身邊就我一個人了,要是我服了徭役,誰來照顧娘啊。”秦大郎說著,不由有些想自己那不知生死的二弟了。
“這樣說來,倒是可以找找,哎,我記得你小時候不是和我說過,在河灘那邊不是看到過好多蝗蟲沒有翅膀在地上爬么,老人都說是水里的蝦在變蝗,我看那里肯定有!”
秦大郎一聽,覺得有理,拍了一下自己的腦袋,就拿著一把新發的鋤頭往河灘走。
到了河灘,秦大郎先看了看水里的魚蝦,發現沒看到有蝦變成蝗蟲往岸爬,便開始在河灘便亂挖想看看能不能找到蟲卵。
古人由于對蝗蟲的認識很少,又因為蝗蟲和蝦有一定的共同點,因此認為蝗蟲和蝦是一體的,是可以互相轉化的生物。
這種化生觀念其實最有名的就是《逍遙游》中“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的描述了。
包括蠱蟲,也是如此,蠱蟲最早的意思其實是倉庫里的害蟲,也就是米蟲,由于古人不明白米蟲是怎么出現的,只觀察到本來干干凈凈的米缸里突然有了蟲子,便認定是米化成了蟲,這點在后來名將杜預對《左傳》注解中有所體現,他注解為“谷久積則變為飛蟲。”正是這化生的思想體現。
秦大郎挖了兩下,突然挖出一團細長的米粒狀的東西,不由大喜的蹲下來仔細看,撿了一個捏了捏,頓時那蟲卵破了,流出污血。
“是蟲卵!是蟲卵!”
秦大郎看著這長長的河灘,這得有多少糧食不是,是蟲卵啊。
“大郎!你在干嗎呢?”
有村民看著秦大郎在河灘邊上,好奇的問道。
秦大郎也老實,揮手道“蟲卵!這河灘邊上好多啊!”
“什么?有蟲卵?我來看看!”
村民立刻跑過來看,見秦大郎果然挖出了一團蟲卵,雖然不多,一小團大概也就不到一百粒吧,但換算一下十二倍,那也有一千粒大米了吧,那得有半兩了吧,別覺得少,這才一團,秦大郎要是這樣挖一天,不得挖出幾斤糧食出來啊。
“這真的是這河邊挖出來的?”
“對,太靠近河的地方沒有,這里干一些,土地硬一些的地方才有,你看,我再挖挖看!”
說著,秦大郎又隨便挖了幾下,果然又挖出了一團蟲卵,這下,那村民信了。
“大郎,你可不能吃獨食,帶我們一起挖啊,我去叫人,我們一起來挖蟲卵!”
那村民激動的就往家里跑,一邊跑一邊喊道“大家快回去拿工具啊,秦大郎在河灘那找到了好多蟲卵啊!”
“啥?河灘邊有蟲卵?”
“快走!快走!慢了可就沒了!”
秦大郎這邊已經挖了十多塊蟲卵,堆在一起還有些嚇人,但在其他人眼里,這哪里是蟲卵啊,這都是糧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