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引娣不是沒跟自家哥哥們說過這事兒,然而,沒人當回事。
在他們看來,元家如今已經是今非昔比,再不需要像他們那時候那樣吃苦受累,難道不是應該的嗎
當然,雖然元守誠他們沒什么大出息,但至少還沒變成紈绔,沒有學會那些紈绔子弟的各種不良風氣,算是不幸中的萬幸。
在元引娣看來,侄子們自己不爭氣,他也沒必要一定要扭著他們不放,畢竟,他只是他們的小叔叔,不是他們的爹。
可老元頭兒不這樣想
在元引娣看來不成器的侄子們,卻是老元頭兒眼里的乖孫子。
老元頭兒希望元引娣能給他的孫子們安排個輕快省事兒的差事,給他們歷練的機會。
父子倆意見不同,必然爆發沖突。
只是,老元頭兒沒有表現在明面上,而是當時不吭聲,事后鬧別扭。
再有對于元寶的這門親事,老元頭兒和曾氏內心其實不是很贊同。畢竟,元寶是有可能嫁皇子的。
在他們看來,衛無殤這個衛家嫡子,怎么也不可能跟皇子比。
種種原因湊在一起,導致了老元頭兒和曾氏對元引娣兩口子的諸多不滿。
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老元頭兒和曾氏的轉變,其實是一點點的不滿累積起來的。
這些年來,老元頭兒不止一次找元引娣提過給孫子們安排差事兒的事情,然而,元引娣一次都沒辦成。
屢求不應,老元頭兒不要面子的嗎
老元頭兒心里不爽,自然得找機會敲打小兒子。
元引娣呢,他不是不重視親情的人。
可是,幾個侄子都不是能成事的人,他不能也不敢答應親爹的請求。
如果是侄子們做生意,最不濟就是賠錢。可若是讓他們做了胥吏差役什么的,如果把事情辦砸了,是要追究責任的。
到那時,他若是護不住侄子們,這個責任還是要他來背。
官場,可是殺人不見血的戰場。
就這幾個侄子沒經歷事兒的狀態,一旦進了官場,那絕對是小白兔被丟進了狼群。
元引娣也曾想過培養幾個侄子,讓他們從小吏做起,多學多看,積累經驗。然而,沒人把他的建議當回事。
幾個侄子本事沒多少,但心氣兒很高。
沒辦法,因為元引娣一入官場便是領著五百石的俸祿,然后,便得到了夏皇的提拔重用,擔任雁門郡的郡守。
八年時間,他已經是領著兩千石俸祿的大員,在朝廷的官位,也就比丞相低一頭。
有這樣的一個小叔叔做榜樣,元守誠他們若是起步太低,豈不是丟了自家小叔叔的面子
元引娣真不知道這幾個侄子腦袋里都裝了些什么,咋就沒有一點的自知之明呢
鑒于幾個侄子的眼高手低,元引娣自然是選擇了壓著他們。
反正,想要走他的門路出仕,那是不可能的。
想要以他為榜樣,那就跟他學,自己去招賢館自薦去。
元引娣抱著如此心態,徹底不想管這些爛事兒。
可他不知道的是,在元守誠他們的認知中,元引娣之所以能有那樣的起步,并非是本身有什么大能力,只是因為娶了個好媳婦兒。
換句話說,在元守誠等人的心里,他們的小叔叔其實就是個吃軟飯的。
只是,這些話,他們從來沒在元引娣的面前漏過口風。
他們雖然眼高手低,但也知道,他們的小叔叔如今可是位高權重,真要收拾他們的話,便是他們的爹娘也只能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