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處,靜謐玉華湖,湖中,風吹漣漪四起;高處,明月于起伏山巒之巔皎皎;遠處,貫穿東西的玉華河,倒影天上月色,似一玉帶鋪陳在地。
而近處,靜謐中,一鼓聲起,之后數鼓打擊來和,特異于眾樂,聲音焦殺鳴烈,破空,透遠。
從空靈,到激烈。
讓人想到遼闊的草原、奔騰的駿馬、蒼茫的大地、遼闊的群山……
不止百官,有先時鮮卑時期生活經歷的太后更是被這陣陣鼓聲震懾,新潮澎湃洶涌。
不知何時,太后和文帝身前皆被人安排上一個羯鼓鼓槌。
心隨之而動,太后勾唇真心笑起來,揚手擊打起來。
聲從上首座位傳來,即使只有月色,人們也見到了太后和文帝的動作,不由更為驚訝。殿中、殿邊的鼓聲互相輝映,很快就成了環繞的聲音。
熱烈奔放,蕩蕩漾漾。
就在聲音陣陣環繞之時,一聲泉靈般的清越聲泠泠而來。
眾人聞聲看,見殿旁,有一圓月窗,正中間,一娘子跪坐在地,輕紗薄霧的夏裙與披帛隨夜風輕輕揚起,裙裾層層疊疊,似花瓣鋪于地,頭上有一輪圓月點綴。
一個箜篌被她半擁而撥動。
那聲音若清水流長灘,清靈,空遠,與明月一樣清麗,和羯鼓的熱烈互相融合在一起,伴著四周其他窗牖處舞者們在月光里的動作。
一時間,清者愈清,烈者愈烈,俗者,雅者,皆同在一起。
蕭衍就坐在圓月窗旁,距離沈蓁蓁比旁人更近。
他本就目力甚佳,此刻能清晰地見到垂首垂目的小娘子上下周遭的細節,那兩抹濃黑的長睫輕顫,那鮮紅的紅唇微張,那纖細腰身挺直,那輝輝皎月覆于其身。
她柔情綽態,樂技一絕。
靜矣,美矣;
柔矣,雅矣。
這一刻,蕭衍渾身的血液如同停滯了般,目之所及,唯有一人,腦中所思,只余空白。這個小娘子,靠才華出眾一次一次撥動他的心湖,他不可避免地,見到她就越來越難靜下心。
樂曲最后,是幾聲塤(音同熏)聲。濁而喧喧,悲而悠悠然,悲凄而綿綿不絕。
直至曲終燈燃,將澎湃、清雅、哀婉體會了一遍的眾人仍舊恍惚,只覺如一場夢醒來一般。
沈蓁蓁上前,與李靈、謝穆朝上首俯身而拜。
沈蓁蓁輕柔贊揚道:“太后雅俗共賞,使大魏之樂芳雅流傳,各族燦爛文化相融,益于千秋萬代。恭祝太后長壽無疆!”
下首的眾臣這才反應過來,往前太后曾作《相和歌》,鼓勵鮮卑與中原樂曲與文化互相取長補短之事,紛紛起身同拜。
聽聞贊揚聲不絕,太后眼含熱淚,點了下頭,喉中微有哽咽:“沈娘子有心了。”
一翻贊揚末了,沈蓁蓁達到想要的效果,便攜帶樂者和舞者們退了下去。
她未再回到宴席中間,聽到身后跟著的腳步聲,提裙登上了玉華湖旁的華風樓二樓。
而她身后,不久傳來男聲:“沈娘子當真令人刮目相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