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微,出身于梓潼涪縣大姓。
少時受學于益州大儒任安,是如今巴蜀士人的風向標之一。
之前曾仕劉璋為州從事,后以疾去官;先主定蜀時,自稱耳聾,閉門不仕蜀漢。丞相諸葛亮領益州牧后,便征辟為主薄,但杜微依舊不應。
然后,便發生了讓人們津津樂道的事情。
被天子“事之如父”、蜀漢權柄盡握的諸葛亮,竟然禮儀很隆重的派車馬將杜微接來官署中來面談;在杜微托詞耳聾拒絕交談時,又連續兩次親自做書勸解,請其出仕。
雖然事情的結果,還是因杜微固辭,而改授為清貴養老的諫議大夫官職,放其歸去。
但諸葛亮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姿態,以及對益州士人釋放的善意,都能讓一些有心人暗自品咂出滋味來。
尤其是,諸葛亮勸說杜微的第二封手書里,有一句很耐人尋味的話語“君但當以德輔時耳,不責君軍事,何為汲汲欲求去乎”
十分露骨直白的,道出了他征辟杜微的目的。
不需要杜微勞頓于案牘,或者忙里忙外;但求身為益州豪族代表、士人領袖之一的杜微做個樣子,接受官職表個態,讓其他巴蜀士人不要再抵抗蜀漢政權。
而熟知歷史軌跡的鄭璞,得聞此事,感悟則是更深。
被托孤的諸葛亮,光復漢室就是此生唯一的目標
在這個目標面前,任何事情都要退避三舍
為了讓巴蜀之地變成北伐中原的穩定根基,他甚至可以委曲求全,放下姿態來請杜微出仕。以此推論,只要對光復漢室這個目標大有裨益的人才,他也不會吝嗇破格提攜
也就是說,鄭璞之前擔憂的,出仕后會因出身卷入派系傾軋,在諸葛亮執政期間就是無稽之談。
當然,先決條件,是鄭璞得展現出他人不可及的才學來
不然的話,物競天擇,本是亙古不變的法則。
誰又會有閑功夫,去關注一個庸碌之輩的處境公平與否
而且,鄭璞還知道,如果想獲得破格提攜,就必須在平定南中叛亂之前,先被諸葛亮青睞征辟入丞相府,進入蜀漢的權利中樞
因為討
伐南中叛亂時,是諸葛亮優先重用益州士人的時期。
這是對時局的妥協。
益州南部五郡地理偏僻,漢夷雜居,向來是寡文少禮、異動難安之地。
不管是想討伐叛亂,還是戰后的安撫,都需要仰仗當地豪族大姓的威信力推行羈縻政策。
這種威望,是本土士人祖祖輩輩定居于此積累出來的口碑,荊襄系和東州士都無法替代。
從蜀漢朝廷的角度出發,想北伐中原就需要有一個穩定的后方;而想讓南中五郡迅速安穩下來,就要厚待益州本土士人。讓那些叛亂的人覺得,接受蜀漢朝廷的統治,比舉兵叛亂更符合自身的利益
進而瓦解叛軍的斗志,不戰而屈人之兵
一旦南中叛亂被平定后,從長治久安的角度出發,朝廷也必然取消對益州士人的優待,為了避免催生地方豪族坐大,與民爭利,誘發動亂。
畢竟,豪族侵吞田畝和隱匿人口,都會讓朝廷的賦稅和兵源減少。
兩者之間的利弊此消彼長,天然就存在著無法化解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