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案幾之上,已然鋪陳數竹簡,皆已錄卷名,而未著筆書其文。
逐一目視,依次為“固節牧羊十九載,茹毛窮海終不屈”、“單兵守疏勒孤城,十三將士歸玉門”、“身雖匈奴子,誓封漢家侯”、“顧命忠節,七世不衰”。
學通古今的譙周見了,無需作思緒,便知此四卷書所言何人。
其一,乃是蘇武,為宣帝“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
嘗被武帝拜為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
被匈奴囚,圖其降之。蘇武固節不屈,于北海苦寒之地牧羊十九載,方得歸漢。
其次,乃出身扶風耿氏的耿恭。
嘗被朝廷拜為戊己校尉,守西域,示漢威德。
匈奴殺車師王逼其反,發兵數萬,攻耿恭固守的疏勒城。
恭率厲士卒堅守,經年累月,食盡窮困,乃煮鎧弩,食其筋革,笮馬糞汁而飲之,終不降伏而辱節。后得朝廷發兵來救,歸來玉門關之時,舉師上下,僅存活一十三人
再次,乃高不識,漢時故匈奴部落王。
后歸附大漢,被授職校尉,從驃騎將軍霍去病擊匈奴,以功封宜冠侯。
最后,乃金日磾,本是匈奴休屠部太子。
兵敗歸降霍去病,進入長安,得到武帝寵愛,賜姓為金,后歷任多職。
曾殺子以顯禮法,咸有功勞,被武帝選為昭帝四大顧命輔臣之一。
其子孫后代,皆以忠孝顯名,歷七
世不衰。
且今,同出身扶風耿氏的少府耿紀,以及金日磾之后金祎,見魏武曹操專權跋扈,睹漢祚將移,喟然發憤,于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聚眾千人,以圖攻殺都督御林軍馬的長史王必,奪其兵權以扶助獻帝,并暗結先主劉備為外援。
可惜,兵敗身亡,皆被族誅
然,家聲留于史,不負數百年來,和漢室興衰與共。
譙周看罷各卷目錄,眉目皆肅。
他雖儒人,卻絕非“雙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想圣賢書”之輩。
因而,亦對鄭璞為何請他署文,心有所悟。
不外乎,為北伐計籌謀耳
蘇武及耿恭,乃人臣之表率,以激勵將率士卒慕漢恩、臨陣死戰之心也
而高不識及金日磾,以外族侍奉大漢,功勛彪炳,乃是激勵那些被遷徙來蜀地、漢中郡的南中蠻夷部落,為大漢克復中原而戰也
是故,于他心中,亦有幾分嘆服。
既是嘆服,鄭璞的深謀遠慮。
甫一討平南中諸郡之叛,朝廷上下皆操勞安撫之時,然鄭璞竟已籌謀北伐計矣
亦是傾佩,鄭璞的任事勤勉。
無需發問,他便知此事乃鄭璞職責之外,亦是私下自為之。
不然,若丞相授意,鄭璞豈會假他手署公邪
一番思緒,猶如泉涌。
譙周心嘆罷,目視竹簡微微作沉吟,便執筆點墨,奮筆疾書。
每卷字約四五百,皆少頃即成。署文章之速,一卷墨跡未干,下一卷已然矣
讓身側的鄭璞心中嘖嘖稱奇,手取一卷而視,見文章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不由感慨道,“四卷文章,點墨即成。由此可知,巴蜀我等后輩,無人出允南兄之右也”
“子瑾謬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