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乃是孫吳隱隱有嫁禍之心。
逆魏曹丕即位以來,好大喜功,倚仗地廣兵多的優勢,連年發兵伐吳不休。卻是對巴蜀之地,熟視無睹。
流于表面的緣由,自是巴蜀閉塞,道路難行,乃易守難攻之地。
但若深究之,應是大漢連續經歷襄樊之戰、夷陵之戰兩場大敗,又有南中諸郡群起叛亂,讓逆魏曹丕覺得,巴蜀已茍延殘喘,不足為慮
譬如先帝劉備大行之年,逆魏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
史令許芝、謁者仆射諸葛璋各作書,遣人送來成都,給已然開府治事、事無巨細咸決之的丞相諸葛亮。
書信所言,乃是陳天命人事,勸說丞相舉國稱藩。
若不是逆魏上下,皆覺得巴蜀已日薄西山,焉敢作書勸降邪
不懼遺丑青史,為后人所笑邪
而孫吳與巴蜀結盟,本有共抗逆魏之約。
如今,孫吳連年被攻伐,又見巴蜀好整以暇,自是不心甘的。
作書請大漢出兵策應,正是想讓逆魏覺得,巴蜀已然恢復再度征伐的元氣,不可輕視之。亦然讓那逆魏曹丕,莫要再死死盯著東吳這邊不放了
國之交者,爾虞我詐也
天下三足鼎立之勢,又有哪一方,不想看另外雙方彼此攻伐損耗,好坐收漁翁之利邪
孫吳上下,亦是人才濟濟,焉能不深諳此道
況且,孫吳移禍之舉,乃是慣用的伎倆。
譬如建安二十四年,孫吳圖陰襲荊州之計,便上書逆魏自稱臣,說天命,請魏武曹操代漢想借此,讓關侯將更多兵力調往前線。
后,襲荊州得手,恐先主劉備興兵報復,便將關侯之首傳至雒陽與曹操。
今故技重施,險惡之心,不言而喻。
其二,乃是大漢若出兵,將會影響日后北伐大計。
于巴蜀而言,坐看逆魏孫吳彼此頻頻相互征伐,百利無一害。
且,繼續示之以弱、作偃旗息鼓之態,可讓逆魏對大漢掉以輕心;亦然會將更多兵馬調動荊州、揚州攻伐孫吳,進而使關中、隴右等地守備松懈
屆時,北伐時機成熟,從漢中郡傾眾而出,以有心算無心,攻占隴右,不難矣
何必損己利人,為了那一紙盟約,與孫吳做嫁衣邪
況且,今歲方大征而歸,正是修生養息之際。以此理由,回絕孫吳之意,亦有理有據,其又能如何
再者,逆魏一家獨大,巴蜀與孫吳共盟求存
巴蜀即使回絕了出兵之意,孫吳豈敢因此事,而放棄盟約不成
哼
“回丞相,璞有思過。”
聽聞丞相所問,鄭璞亦作肅容,恭聲而答。
亦不暇思索,當即將其中利弊盡數敘出,以佐自身之言。
是故,丞相聽罷,便凝眉成川。
他本以為,鄭璞尚年少,對爾虞我詐的伐謀伐交之道,有所不明,才出聲諫言朝廷可遣兵為孫吳作佯攻之勢。
然,他所言竟是字字珠璣,鞭辟入里
明日上架,感謝眾書友一路相伴與支持。
至于訂閱,更新無力,亦不敢有求,且隨緣吧。,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