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臣竊以為,驃騎將軍所言,不無道理。”
最先出聲的,乃是對西北熟悉的曹真,“巴蜀與孫吳已然結盟久矣。其孫吳去歲寇我荊州,巴蜀若出兵,亦是踐盟而動,不足為奇。且,巴蜀討平南中叛亂、休整士卒亦有數歲,可兵出矣。”
“嗯”
微微頷首,曹叡給了曹真一個肯定的微笑罷,便又側頭目視著陳群及劉曄二人。
“陛下,臣附議大將軍之斷。”
劉曄用眼角余光,瞥見陳群尚在沉思,便徑直開口而道,“我大魏近些年來,數度用兵淮南與荊州,士卒亦調往此二處居多。那逆蜀見我關中及隴右兵力空虛,不自量力而生出覬覦之心,欲作以卵擊石之事,亦情有可原。”
他甫一話落,一直錄尚書事、知曹魏家底的陳群,亦隨之開口。
“陛下,我大魏連年征伐,民多勞苦。如今巴蜀來襲尚未確鑿,臣以為不可大動刀兵。可先令關中及隴右各地駐軍,加強戒備;再讓雒陽駐軍,嚴令以待即可。”
此話,乃是諫言,讓曹真去關中鎮守之意。
亦是隱晦的,請曹叡將那無有韜略的關中都督夏侯楙,調回來雒陽。
免得巴蜀當真出兵,而其才不堪,耽誤了軍機。
諫言嘛,當隱隱提及即可。
無有指名道姓的,無妄得罪同僚,而招他人記恨。
“此言甚善”
高踞案首的曹叡聽罷,拊掌而贊。
贊罷,又將隱隱目光投在曹真身上,“列卿既皆言,逆蜀將寇邊。大將軍久鎮關中,威信之箸,無人可替。正值朝廷用人之際,大將軍莫辭辛勞。”
“唯”
聞言,曹真當即離席大禮而拜,朗聲領命,“蒙陛下不棄,不以臣愚鈍而授予重任,臣安敢辭邪”
“哈哈哈”
曹叡大笑,連忙伸手虛扶,“大將軍速速請起。”
然而,就在這時,殿外黃門令小趨步疾來,“報尚書臺轉關中軍情,八百里加急,至”
亦讓曹叡的笑聲,愕然而止。
連忙傳令,取來軍情而看,然后便凝眉成川。
傳遞軍情的小布帛上,僅寥寥數字,“巴蜀兵出,取褒斜谷,望右扶風郿縣而來。”
然也
司馬懿的上表,尚未到雒陽時,丞相諸葛亮便率軍而出了
乃是兵分兩路。
以趙云為督,鄧芝為副,領萬余人出褒斜谷作疑兵。
穿行秦嶺山脈的褒斜谷,依托南麓的褒水、北麓的斜水河谷而得名。
其道中間,有片平坦之地可供駐軍,被稱為箕谷今太白縣一帶,趙云便是率軍入此地駐扎。
因箕谷一帶,還有一條馬尾河,蜿蜒北上匯流入渭水,此河谷亦然可以通行。
是故,為了故意讓曹魏右扶風的駐軍,驚覺自身佯攻的方向,趙云別遣前部,多設旌旗,進入斜谷大作聲勢。
另一路兵馬,自然是丞相諸葛亮自領之。
西出漢中郡,疾襲隴右。
必然,過武都郡境內,乃沿著西漢水走祁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