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諫言,與議之人皆知乃可行之策,但唯有陳群可提及。
蓋因陳群有清流雅望,素被朝野所服且履歷最深,為國設謀而言利,亦無人膽敢指摘。
魏天子曹叡聞言微微瞇眼,臉龐之上有羞惱之色,一閃即逝。
非是惱陳群之言。
而是忿怒今中原豪族的貪利而罔國
最初楊阜提出讓利絲路時,他便有心推行,但受阻于朝中勛貴及豪門,費盡心思不過爭得了讓出一半的利益。
身為天子之尊,有些事情亦無法如心意推行。
因那些勛貴及豪門大戶,皆扎根于地方,多為一郡一縣之望
若是強行剝奪了他們的利益,他們便會鼓動黎庶作亂,以致郡縣紛擾不安。
“陳卿之言大善”
曹叡很和藹的微笑著,目視陳群的眼神充滿了贊賞之意,“然而,今若強令為之,朝中僚佐或諫不可與民爭利,恐難行也。不知陳卿,可有周全之策”
“回陛下,老臣以為可上行下效。”
陳群微微一笑,扯動了亦然花白的胡須,“如若陛下以天下刀兵為熄,傳詔令士庶尚清簡而逐奢綺浮華,以身作則推行之。且增九品官人之法,取才必論家世尚清簡與否,便可舉國推行矣。”
“大善”
聞言,曹叡當即喜笑盈腮,拊掌而贊,“卿不負先帝遺命輔政之明也”
對此陳群自是作謙遜言。
少時,以議事分歧極大,一時之間無法定奪而各自罷歸去。
天子曹叡歸入宮禁后,褪去朝服冠冕等物,且揮手遣小黃門等人離開,獨自步履緩緩于園林中。
兵出與否,群臣意見相左,便是唯有身為天子的他獨斷了。
不過,如若細細思量今殿上眾人所長,便能隱隱能得出答案。
陳群與陳矯皆是持重守中的老臣,所思乃老成謀國之道也。而孫資、劉放等贊同之人,其長在政事,而非軍爭之謀。
其長在籌畫策算的劉曄及蔣濟,皆不取大將軍曹真求戰之意。
由此可知,眾意乃是不可兵出也。
然而,正如孫資等人所言,持節督戰雍涼之地的大將軍曹真,審時度勢調度萬余兵馬軍出爭利,乃是獨斷之權。
再者,自古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他與眾人皆在雒陽,不知雍涼之地實況,又何須過多置喙
思有定論的曹叡,轉身步歸,出聲喚黃門令,“來人,傳召”
數日后,關中長安。
曹真將天子曹叡的詔書,鋪展在案,凝眉捋胡而思。
其書筆墨不多,僅有數行,曰“大將軍假節鉞都督雍涼兵事,兵出與否,可自決之,朕無預也兵者乃兇,慎之即可。”,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