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隆便提出了進軍右扶風的計略,且愿意親自引路,走偏僻的小道避開逆魏的耳目。
素來以用兵大膽著稱的魏延,覺得可行。
便將吳懿、吳班及陳式三位督將召來商議。
其實,也沒什么好商議的。
他們都是軍中宿將,對魏延的秉性太了解了。
這位左將軍覺得可行了,他們提出相反的意見,也會被魏延以主將的專斷之權否之。
尤其是去歲大戰沒有撈到功勛的陳式部,直接慷慨應聲,愿意領軍為前部。
亦讓吳懿咧了咧嘴,化作無聲的苦笑。
以官職論,魏延之下便是他最高。
留守蕭關督領后軍接應的重任,自然是非他莫屬。但是魏延領軍去右扶風的陽城,他是無法接應的。
路途委實是太遠了。
也就是說,此番出兵討伐逆魏,他大老遠從隴西郡領軍過來,卻是淪為守備蕭關的將領
只是他也無法說什么。
畢竟,他也沒有辦法誘逆魏出城來戰。
就這樣,軍議十分順利的“群策群力”,做出了決策。
魏延遣人將決策傳給漢中郡的丞相,然后讓騎督趙廣領著騎兵,驅逐那些鮮卑禿發部的游騎,便在皇甫隆的引路下,浩浩蕩蕩的往右扶風陽城進發。
嗯,他沒有等丞相的回復。
不僅是他本來就有戰場決機之權,更是擔心丞相的回信會否了決策。
這些年他所諫的“奇謀”,被拒絕太多次了。
好不容易有一次先斬后奏的機會,自然不愿意放過。
同樣對他性情了若指掌的丞相,得到軍報后,捋胡苦笑幾聲,便陷入了沉吟。
木已成舟,當今之急乃是如何策應。
是故,丞相細細沉吟一番后,便讓人傳令給衛將軍趙云,讓其不再小規模的少擾,而是領全軍出秦嶺谷道,兵鋒直指郿縣。
隨后,讓本部的將率領軍在后,自身帶著親衛倍道往武都郡,讓大漢丞相的大纛飄揚在大散關的城頭上。
亦讓關中的戰事,正式進入白熱化。
坐鎮在陳倉城的魏大司馬曹真,得斥候傳報后,終于舒了一口氣。
雖說先前丞相來回頻繁調動兵馬將糧秣運往武都郡河池縣,瞞不過曹軍的細作;但他也不敢就此斷定,丞相就是出兵陳倉道。
如今明確了漢軍主力的動向,他便可以排兵布陣了。
也有機會一雪前恥。
去歲他無法攻入漢中郡,今歲就讓漢軍折戟沉沙在陳倉道上吧
傳令關中各部將率堅守后,曹真并沒有守在城池內。
而是親自帶著兩萬大軍,出陳倉城往東二十余里落營,與陳倉城互為犄角。
若是丞相攻城,他便轉軍去斷漢軍糧道;若丞相轉軍來攻打他的營寨,那陳倉城的守備兵馬亦然。
以兩者皆可,力求“不戰而屈人之兵”。
然而,曹真并不知道的是,丞相出兵并沒有打算決死一戰。
戰略目的,不過是為了牽制,讓曹真的大軍無法北上,去圍剿深入右扶風的魏延部罷了
結果是事遂人愿。
因為有熟悉地形的皇甫隆引路的干系,魏延領軍即將進入右扶風地界時,將大軍駐守在涇陽縣的魏雍州刺史徐邈及夏侯霸等人才得到消息。
此時,恰好也是漢丞相諸葛亮進軍關中的軍報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