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長在人心上的信念,只能靠時間的積累慢慢淡化,而不是掀起一兩次“魏諷案”能滅掉的。
這點,魏國了然于胸。
所以他們會傾盡全力來阻止引發這一切的根源,將昭示涼州隸屬魏國的最后一條紐帶鹯陰塞,奪回來
對此,丞相也洞若觀火。
所以才會遣使者去江東,請孫權出兵伐魏,減少魏國來攻打隴右的兵馬。
比如,牽制魏國拱衛在雒陽的大軍不敢來隴右。
大漢連年主動出兵攻伐,底蘊消耗太多了。
東吳若是出兵,不管戰果如何,哪怕是僅僅讓魏國少一些物質轉運來關中,對大漢而言都是有所裨益的。
為此,丞相雖然早就知道了東吳在綢繆著出兵攻伐魏國,但仍舊給了許多利好。
主要是戰馬貿易上。
孫權以浮海喪兵太多,已經將山越俘虜當成了補充兵源及屯田,聲稱不會再將俘虜用來換取戰馬;又以出兵伐魏,無有太多糧秣用于貿易為由,請大漢允許他們用水精、珍珠等奢而不實的物資,抵充一部分交易糧秣。
這些丞相都允了。
還以兩國盟約為由,別遣了十余個羌胡牧民去東吳,教他們妥善照顧戰馬。
然后,在國書上隱晦的提了一句魏國大部分兵力都會來攻打隴右了,能迎戰貴國的兵力不會太多,莫要像上次出兵伐魏那樣虎頭蛇尾。
這讓孫權看罷,心中有些憤憤。
但他也沒有反駁被大漢看輕的理由。
不管怎么說,上次他親自領著大軍出淮南,僅斬殺了魏揚州刺史王凌麾下部將的幾百人,便以計謀泄露的理由退兵了。
因而,這次江東動用的兵力很多,很有一戰建功的決絕。
而且還是不等漢魏隴右戰事先爆發,便在夏七月初的時候率先出兵了。
乃是兵分三路而出。
一路是荊州。
以陸遜、諸葛瑾領軍由夏口出發溯漢水而上,進攻襄陽。
一路是以孫韶為主將、張承為副將,入廣陵郡,溯中小瀆水運河而上,向淮陰進軍。
這兩路兵馬皆是萬余人,以策應為主,為了分散魏國的駐守兵力。
主力,則是孫權親領的十萬大軍御駕親征,由濡須口出發攻取合肥。
此三路兵馬齊發的路線,與當年魏文曹丕首次伐吳時的陣仗和線路相差無幾,區別在于這次是東吳北伐而不是曹魏南征。
戰果,似是也開始往曹丕無功而返發展的跡象。
陸遜與孫韶這兩路不用說,各領萬余人,既不敢過于深入又不能放手一搏,分別被急沖沖趕回來荊州的司馬懿以及魏揚州刺史王凌牽制住了。
但孫權親自率領的主力,抵達了戰場后,卻是蹉跎了二十多天都沒有下船
理由是滿寵給他出了個難題。
滿寵以魏國在西北戰線投入太多兵力,斷定與大漢共盟的東吳覺得有機可乘,會領大軍前來攻打淮南,是故很早就給雒陽上表,請求修筑合肥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