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無有奇襲的可能。
“孝威,你久在安定郡駐軍,可有遏制逆蜀騎兵入汧水河谷之策”
見薛悌沉默不語,司馬懿忍不住出聲催了句,且還寬慰道,“今我等三人私下計議,孝威若有見解,盡可暢言,不必忌諱其他。”
嗯,自從杜襲以年邁多病求調回雒陽后,薛悌雖然對司馬懿的御蜀部署無有異議,但司馬懿擢拔牛金、胡遵、周當與鄧艾等心腹部將擔重任的做法,一直隱隱有所不滿。
不管怎么說,出身微末的他乃是被魏武曹操不吝擢拔、信任有加的僚佐,最看不慣這種區分嫡系與非嫡系的做法。尤其是,現今逆蜀與魏國全線攻守易形的困境,就是拜鄧艾貪功擅自出兵與胡遵丟失高平城所賜
成事不足敗事有余之輩
竟被委以重任
哼
從豫州督兵歸來關中的薛悌,一路上沒少腹誹。
只不過,事已至此,他亦不會與司馬懿爭執,鬧出將帥不和令逆蜀得利之事。
聞問,他略作沉吟,便拱手回道,“都督,當今之計,唯有靜觀其變耳。可囑咐督烏桓突騎的兩位將軍小心戒備汧水河谷,若見敵情切不可與之纏斗,扼守汧水東岸不令逆蜀侵擾屯田與劫掠黎庶即可。再者,彼逆蜀若大軍入汧水河谷,豈非正合都督心意”
的確,在現今部署中陽城三地孤懸在北,既是地勢與戰略的使然,亦可算是司馬懿的故意為之。
作為一名統帥,不能將目光局限在當前。
更要為年后作綢繆。
陽城三地,就是為了吸引漢軍前來攻堅的
從逆蜀的角度出發,不管走陳倉道還是褒斜谷,都會被魏國以重兵遏制進入擁有更肥沃土壤的北原。但從蕭關道或關隴道進入右扶風,只要將汧水河谷占據了,那么,汧渭之會便是囊中之物了。
兩水交會沖擊出來的平原,土壤自然肥沃。
而且在先秦時期,汧渭之會就是秦人賴以入主關中的據點
素來受困于糧秣的逆蜀,安能不垂涎三尺
故而,司馬懿便是基于此,因勢利導將扼守隴關道的陽城三地給徹底孤立,看逆蜀在戰略誘惑面前能忍多久不攻堅。
因為不管逆蜀是否攻堅,從戰略層次而言,對魏國而言皆是有所裨益。
彼若不攻,以積糧三年的儲備,陽城三地是不可能陷落的,亦是他將逆蜀遏制在右扶風境內了。而若是強行攻堅,那么逆蜀必然會死傷慘重,魏國便可以迎來反擊的機會了。
兵貴勝而不貴久嘛
逆蜀若久攻不下,士氣必然萎靡,屆時雒陽中軍與關中各部一并合力,將之驅逐出關中還是可以做到的。
是的,不管是曹叡還是司馬懿,心中都明白久守必失的道理。
任憑逆蜀長久的在關中盤踞,對魏國的威望與人心是多么巨大的打擊,他們了然于胸。
畢竟,魏國代漢也沒多少年。
失去涼州與隴右便算了,連將逆蜀驅逐出關中都無法做到,那些關東世家豪族可就人心思異了。
不過,司馬懿膽敢斷定,逆蜀必然會攻城
緣由還是糧秣不足。
出蕭關而來的逆蜀魏延部,約莫七萬將士,僅靠安定郡朝那與烏氏二縣的屯田,根本無法供養,頻頻從隴右轉運亦會耗損民力,彼豈能長久困而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