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司馬懿的派遣,薛悌無不可。
身為魏國三朝老臣且素無私心的他,自是知道以國事為重。更莫說需策應安定郡胡遵部乃是他提及的,安有不赴之理。
但他不知道的是,他的提議令司馬懿將郭淮的見解給摒棄了。
對,鎮守在陳倉城、最熟悉雍涼軍務的郭淮。
卻說,郭淮見漢軍并沒有從大散關而出后,覺得自身督領的萬余將士枯守城池亦乃浪費,便作書來長安予司馬懿。
求戰。
準確而言,乃是將蜀軍逼出關中。
依據,仍是逆蜀糧秣匱乏
他覺得此番逆蜀膽敢動用近十萬大軍入關中,倚仗并非是奪了高平城令雙方攻守易形,而是他們可在關中屯田自給
是的,前數年頻繁的戰事,早就讓地小民寡、從巴蜀轉運糧秣事倍功半的逆蜀步入民生凋敝、舉國困頓了。彼軍出的糧秣,至多能支撐到今歲的秋收。
亦可謂之,如若能讓他們無法在關中屯田,那么,便可坐等他們糧盡主動退兵了。
是故,基于此,他在書信中乃如此諫言。
他可分陳倉城半數兵馬往攻打五丈原的西側、褒斜谷的西側出口綏陽小谷;而司馬懿可督兵威逼斜谷口。
此二處,關乎到逆蜀歸去漢中的道路,蜀丞相諸葛亮不管請不情愿,都要增兵來抵御。
如此一來,僅以三萬兵馬入五丈原的漢軍,自然就被迫分散兵力了
所剩的兵力,亦無法將偌大的五丈原全方位守備得當了
故而,受困于兵力太寡的事實下,蜀相諸葛亮唯有以依托高地點狀修筑戍圍,來防備北原線形排布的魏軍,進而無法守護黎庶安心屯田駐守在北原的陽烽、西圍等魏軍,可兵分十余股架浮橋渡渭水入五丈原。
他們不需要攻打逆蜀的戍圍,只需將屯田破壞抑或著劫殺黎庶,確保不令逆蜀今歲能得在關中獲得糧秣即可
只要能得手,便可讓五丈原這一路蜀軍,再度陷入糧秣轉運艱難的困境中。
亦可坐等彼不堪負荷退兵
且如此行事,不需要擔心從蕭關而出的逆蜀魏延部策應。
從陽城至陳倉的距離有數百漢里,彼魏延若膽敢督領大軍南下來解五丈原之圍,那么他的糧道將無法護衛安全。
無需陽城三地駐守的兵馬斷彼糧道,只要等他南下到陳倉城之前,將侵擾五丈原的魏軍悉數轉為駐地再度憑城池或營寨而守就是。
因為他領軍南下了,也意味著他那一路的屯田亦被耽誤了。
也就是說,不管哪一種結果,對魏國而言都是卻敵、令雍涼各部恢復士氣了
司馬懿得此書信后,心中頗有意動。
也只是意動。
蓋因他不敢付諸于行。
緣由有二。
一者,郭淮在此番謀劃中,還將趙儼督領入關中的三千虎豹騎與萬余雒陽中軍計算在內了。但他并不知道的是,這些兵馬乃是天子曹魏為了“御蜀先破吳”的戰略、為了迷惑賊吳故意繞道關中再悄然趕赴豫州的。
故而他認為的魏國占有兵力優勢,其實只是假象罷了。
另一,則是司馬懿不敢冒險。
不是他怯戰、畏蜀如虎,而是他委實輸不起。
正如郭淮所謀劃的,如此行事可逼迫五丈原的蜀軍分散兵力,但事情是相對的
此舉亦是讓魏軍兵力分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