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伐淮南的戰事,自然不會因為潘浚病故的消息而耽擱。
但卻是讓孫權心中有些不安。
他倏然想起了,去歲決定動兵淮南之前,零陵太守殷禮曾上書與他,提出了另一個作戰計劃。
殷禮,字德嗣,丹陽人。
乃是孫權親自擢拔起來的心腹之臣。
曾經隨著張溫出使大漢溝通兩國再結同盟之事。
丞相諸葛亮與之會面且詳談后,對其才能不吝盛贊之辭。
言曰“東吳菰蘆中,乃有奇偉如此人”、“殷德嗣秀才,今之僑肸者也”。
而他本人同樣擔當得起這些贊賞。
在上表中,他聲稱今歲北伐理應主攻荊襄戰線,而非是淮南。
緣由有三。
一者,自然是趁虛而入。
魏國調原本屯兵在豫州的烏桓突騎、薛悌與夏侯霸督領的兩萬大軍歸關中,且還分走了數部駐守荊襄戰線的兵馬,正是守備虛弱之時。
正值魏國雍涼大軍被漢軍牽制、無法入荊襄救援,此時進攻深諳兵法的“趁火打劫”。
最重要的,乃是戰略上的意義。
漢吳兩國互盟、約定共伐逆魏許多年了,但一直沒有同時進軍過。
此番漢軍已然入關中與逆魏對峙了,那么,江東就應該同時北上襄樊,冀望能夠相互策應而戰。
比如,兩國皆可以偏師兵犯東三郡
其次,乃是政治的使然。
戰爭乃是政治延續,合理分配權力與利益,能讓江東更具有凝聚力。
他以是時潘浚病重、恐不久于人世,斷定荊南各郡縣難以安撫,故而諫言此番北伐當以奪荊襄,將此番戰爭的利益分配荊州世家豪族,化解日益尖銳的矛盾。
不管怎么說,先前陰襲合肥得手,前提乃是在江夏與荊山死傷了數萬將士。
而其中就以荊南世家豪族受創最重
于情于理,此時都應該進軍荊襄、奪下荊北郡縣畫分給荊南豪族,緩解他們的怨恨之心。
再次,則是兵法的虛實之道。
奪下合肥新城后,魏國不可能意料不到江東會將主攻戰場放在淮南,亦會做好完善的防備。
從巢湖至壽春約莫三百漢里,江東進軍必然會陷入轉運糧秣之苦以及隱隱有被“誘敵深入”的危險,再加上壽春城的易守難攻,全力以赴亦難建功。
若是進軍荊襄,雖然同樣有不少困難,但有河流可直接抵達襄陽城下,進退皆自若,比起進軍壽春更容易。
且如今魏國在淮南戰線的守備,要荊襄戰線森嚴得多。
江東若兵犯荊襄,乃是出其不意也
殷禮闡述完緣由后,還附上了自己的作戰籌畫。
乃是請孫權親自督兵從廣陵城出擊,向徐、青二州進軍;而陸遜同樣兵進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