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好也遇上了留贊部。
結果,自然是狹路相逢勇者勝。
留贊雖然鷙猛壯烈,但麾下士卒得悉戰敗消息后皆無有戰心,且沒有營寨或武鋼車遏制張虎的遼東騎兵沖陣,是故大敗。
待吳國水師前來接應時,他本部僅剩下千余人登船歸去。
而全琮別遣入他部的將率于詮,亦本部盡沒而戰死。
唯獨諸葛恪這一路順利撤退歸來,且還建功了。
卻說,他與陳表得到陸遜的將令后,乃將營寨與一些不便攜帶的輜重盡數焚毀了,且讓人知會丁奉部火速退兵。
那時,一直監視著丁奉部魏國兩千騎兵,見狀便遣人急報在陽淵的滿寵部,請示是否要追擊。
滿寵本無有此意。
因為駐守此地的將士歷經了那么多時日的廝殺,早就人人疲憊不堪。
但麾下將率文欽慨然請命。
已然積功升遷為雜號將軍的他,本就汲汲營營于功業,且素來自持勇猛,逢這種追擊可獲戰功的機會,自然不會放過。
是故,他便私下鼓噪了幾位將佐一并前來請命。
聲稱吳軍已然如喪家之犬,自然不會再有死戰之心,若是追擊必然能有所獲。
再者,有兩千騎兵在側,他即使長驅追擊而去,亦無需擔憂被駐軍在六安縣的朱據伏擊云云。
滿寵見他意固,又見其他將率斗志昂揚,乃予了他五千士卒前去。
臨發,還告誡文欽不可貪功,至遠只能追擊到六安縣北,不管有無所獲,皆要罷兵歸來。
對此文欽自是慨然領命。
且很難得的,一向驕橫難制的他,還嚴格遵從了。
但也沒有改變,他從趁勝追擊轉變為慘敗而歸的結局。
因昔日斬殺了叛將韓綜、全殲敢死兵的功勞,令孫權大悅開懷,將他從威北將軍擢為平北將軍的他,覺得如此灰溜溜的歸去,實在有損國威。
且他與陳表皆是計略過人之輩,能猜測到以滿寵部被圍困多日、士卒必然疲憊的劣勢,故而便生出了伏擊追兵的心思。
乃是丁奉部佯裝反擊,將魏國的騎兵逼退十余里,然后讓陳表引本部解煩兵倍道先行,尋個隱蔽之處埋伏,自身督兵護著糧秣在后吸引追兵。
而貪功心切的文欽對此一無所覺。
急匆匆趕來的他,遠遠看見諸葛恪的旌旗后,乃讓那兩千騎兵纏住丁奉部,自身激勵士卒死力向前。
諸葛恪見狀,“大驚”。
乃令士卒加快行軍速度,且還時不時的將一些輜重遺棄。
對此,追擊的魏軍,自是大喜過望。
試問,敵軍為了脫身都自動丟棄輜重了,尚有何俱之
文欽乃令將士不得取輜重,繼續奮力而追。
待追了三十余里、兩軍士卒體力都消耗得差不多后,諸葛恪倏然號令全軍反身來戰,而早就設伏在側、養精蓄銳的陳表部亦陡然殺出。
如此情況下,哪怕文欽再怎么驍勇,都不能令戰事有奇跡誕生。
隨他追擊而來的五千士卒,僅歸來千余人,尚有偏將軍曹珍戰死,且這還是那兩千騎兵為他斷后的結果。
那騎督見他被伏擊后,便驅兵撇開丁奉部趕來接應,在付出了六百余騎被丁奉部攻殺的代價后,才避免了文欽部全軍覆沒的結果。
自然,其中有諸葛恪等人急著歸去、沒有返身追擊的緣由。
這場伏擊,乃是江東此番進軍唯一的勝績。
十余萬大軍北進淮南,一共戰死或被俘了三萬有余,輜重糧秣更是損耗無數;相當于魏國還給了一場“石亭之戰”了。
身在廬江郡的孫權得悉此消息時,呆若木雞。
而荊南各郡更是暗流洶涌。,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