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巴蜀之地面臨魏軍的威脅下,先帝劉備無奈,只得以湘水劃界與孫權議和。
亦令袁龍與吳碭陷入了孤立無援的死地。占據醴陵袁龍,被呂岱督兵攻破生擒而誅殺;吳碭則是被魯肅督兵圍攻。
魯肅命吳碭舊時故吏持書信入城招降。
碭答曰“碭受天子命為長,知有漢,不知有吳也”
不降,誓死而守。
不久之后城池被攻破,吳碭在扈從的護衛下突圍而出。
無法北上的他,乃亡奔歸交州南海郡揭陽縣,守故里桑梓隱居。
后來,孫權得交州,交州刺史步騭認為吳碭是忠義之人,沒有以舊罪攻他,吳碭亦沒有起兵叛亂或出仕江東。
明面上乃忠義互取的佳話。
但實際上,卻是兩方的心照不宣罷。
蓋因交州蠻夷部落遍布,漢家黎庶皆以宗族聚居,各郡縣、村邑與宗族之間的關系盤根錯節,幾乎是一榮俱榮。舉孝廉出身的吳碭本就揭陽大族,威信甚著,受不少其他姓氏的宗族與蠻夷部落敬重,若是江東遣兵來鎖拿,必然會誘發新的叛亂。
步騭知道江東在交州的統治并不穩固,故而便順水推舟,以不追究吳碭舊罪的仁義安郡縣吏民之心。
對此,吳碭亦頗有默契。
在交州或荊南爆發多次叛亂之時,皆沒有舉兵響應或參與。
如今,廖式誅殺臨賀太守叛亂,遣人來告知江東在壽春大敗、邀請共襄大事,吳碭的反應亦不例外。
乃是聲稱此生甘愿老死鄉野,以不欲見宗族與鄉里百姓苦刀兵之禍回絕。
且還將廖式的書信讓人送去了南海太守府。
以此來明志,讓江東平定叛亂之時,勿要誤傷鄉里揭陽的黎庶。
但所有人都不知道,他還遣了幾個心腹之人,持著親筆書信跋山涉水入南中,尋大漢庲降都督馬忠代傳給成都廟堂。
書信曰
“碭本長沙安成長,昔日蒙難,不以死明節,乃罪也。然碭一日為漢臣,死亦不改。身飄零敵地,從不以吳人自居。今遙聞吳軍慘敗于壽春、荊南叛亂四起,碭亦有報國之志。碭宗族二百余丁,鄉里與慕漢恩蠻夷部落合計三千余人,皆可執刀矛而戰。若陛下有伐吳、南取交州之意,碭愿率先舉兵為國張勢,身雖百死、宗族盡滅亦不惜,但求雪昔襄樊之恨、復夷陵之仇耳愿陛下愍碭微志,復書卻碭犬馬怖懼之情。罪臣揭陽吳碭,涕零拜表。”
可想而知,成都廟堂得此書信時,掩面者幾多。
不管怎么說,當年吳碭并沒有對不起大漢
而是大漢辜負了他以及袁龍等忠義之人的奮勇抗爭。
但他卻以罪臣自居,依舊沒有冷卻報國之心,仍甘愿以舉族性命為大漢盡忠
這種忠烈,于如今仁義陵遲、圣道漸壞的世道中更令人動容。
或許,這便是四百年漢室的榮耀彰顯、士人恪忠的詮釋罷。
天子劉禪乃親自作書回復,嘉其忠義,以建忠將軍與交州刺史職授之,讓他繼續韜光養晦,保全自身以待天時。,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