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42年,紹武五年,春三月。
發源于岷山山脈的湔水沱江,東出龍泉山金堂峽后,依次蜿蜒過犍為郡的牛鞞、資中與漢安三縣,最終在江陽縣匯入大江。
此水道乃是蜀地物資轉運物資至江州的首選道路。
是故,現今在犍為郡境內的湔水沱江兩岸阡陌縱橫、人聲鼎沸,無數青壯在杜娟鳥的呼喚聲中忙碌著春耕。
他們先前都是魏軍俘虜,如今乃是大漢新建號的折沖軍。
折沖者,克敵制勝也。
軍如其名,他們對克敵制勝有著莫名的狂熱。
蓋因大漢并不將他們成兵戶,而是只需隨征三載,便會被免去俘虜的身份,可自決是否要繼續留在軍中。
至于離開行伍之后,以何為生計嘛
大漢朝廷對折沖軍有獎勵政策,以斬首記功授田與獲得賞賜。
能否獲得養活自身的田畝、能否積攢夠安家娶婆娘的資財,一切就靠他們自己奮爭罷。
自然,如果他們在折沖軍中呆了三載,卻無有臨陣之時或不獲斬首之功,但仍不想再操刀矛為卒的話,同樣是有生路的。
比如,他們可以給朝廷當佃戶。
朝廷會給他們畫出田畝,讓他們無償為國家耕種一些年頭后,再將田畝賜給他們;尚有入鹽井、鐵礦等處給官府當苦力數年博得生存之本等。
就是這種卸甲的方式,會令建立功業的同袍者以及當地黎庶鄙夷罷了。
想安家娶婆娘,那就更難了。
而如果不想卸甲仍想在軍中效力的人,則會轉去其他將率的軍中,隨軍待遇與升遷制度皆如漢軍士卒,再無彼此之分。
為自己的待遇而戰,熱情自然會高漲。
這些折沖軍被美好的前景所激勵,不僅在屯田時任勞任怨,更在日常演武中十分刻苦,那勁頭就連鄭璞、關興等將率都給驚到了。
原本,他們還以為要想讓折沖軍恢復士氣與敢戰之心,至少要半年的時間操勞與制定嚴厲的軍律來約束呢
那料到他們竟如此“識趣”邪
不過,如此情況乃是好事。
鄭璞就覺得既然他們如此識趣,索性給他們多添加些操練的強度吧。
反正軍心可用嘛。
權當是“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了。
再者,鄭璞是想讓他們徹底習慣行伍中的令行禁止、將操刀矛待戰變成一種本能,待滿了三年之期后便鮮人卸甲歸田了。
從一名新卒變成一名老卒,需要歷經招募、演武與數次臨陣后仍活下來的過程。
在慘烈的戰場上淘汰,猶如大浪淘沙。
是故,每一名老卒都可稱為精銳,亦是征伐的絕對中堅。
如今朝廷尚未還于舊都、尚未興復漢室,戰力超群的老卒怎能輕易卸甲歸田呢
至少,鄭璞就覺得委實太可惜了。
荊南,武昌。
吳主孫權的車駕外出二十余里迎陸遜,同載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