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第一次看罷,涕淚齊下。
后來反復看時,仍難免心緒激蕩不能自已。
因為這是丞相提前給他交代身后事了,是代表了昔日先帝老臣給他的勉勵與冀望,也是數十年并肩作戰、齊心奮爭的訣別之言。
如何不令他動容
焉能不讓他對此戰生出一縷敬畏
他也知道,若是此番關中決戰以平局或者漢軍落敗落幕,那么,大漢在未來二十年內,都不會再有發起入主關中戰事的機會。
是的,若不能勝,會讓他們這些老臣都沒有機會進入長安、看到漢旌在舊都城墻上宣告漢室的復興。
緣由無他。
為了綢繆此番的關中決戰,大漢已然是窮兵黷武、傷及根本了。
司馬法有云“國雖大,好戰必亡。”
夷陵之戰后,僅占據益州的大漢地小民寡,在歷經近二十載的征伐不休至今,已然不是“益州疲敝”那么簡單,而是枯竭了
哪怕后來陸續光復了隴右、涼州以及隴東,亦無法裨益多少國力。
畢竟,隨著地域的增大,防線亦會變大變長,所需要的戍守兵力以及消耗的糧秣輜重疼同樣變得更多。
尤其是這些新復之地除了隴右之外,其余地方都以地瘠著稱。
類似這樣傷及根本的損耗,沒有孕育一代人的時間是無法恢復的。
就如前漢孝武帝因為征發無已傷及國家根本,以致晚年在位時國內民不聊生、叛亂四起一樣,也是昭帝與宣帝用了二十年的時間才重現了“凡日月所照、皆為漢土;江河所至,皆為臣妾”的榮光。
今大漢為了關中決戰,不惜以大舉伐吳為契機,同樣是將榨干了最后一滴國力
此戰過后,不管勝也好,弗勝亦罷,皆不能再動兵了。不然就會重演,前漢孝武帝晚年各地叛亂蜂起的不可承受之重,將大漢拖入自取滅亡的深淵
當然了,事情都是兩面性的,有弊必有利。
不惜付出窮兵黷武、傷及根本的代價,也為關中決戰創造了必勝的基礎。
此番關中決戰,丞相給魏延留下可動用的步騎數量,在扣除了戍守城池、戰略要地以及關隘后,仍多達十一萬
是的,逆魏司馬懿以為在關中至多七萬兵馬、扣除戍守城池等要地后至多能有五萬將士出來野戰的漢軍,實際數量卻是比他的十萬大軍還要多
聽起來匪夷所思。
什么時候,地小民寡的大漢能拼湊、能供養得起這么多的兵力了
且原先大漢以魏國俘虜伐吳,也只是讓關中預留了九萬步騎,如何多出了兩萬呢,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