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在家,裴清老爸會給裴清很大的自主和自由,很多事情也都會放心地交由兒子去做。
雖然這趟讓裴清回陽縣之前先回老家監察一下老屋的新修進展,不過找的裝修隊是有關系的靠譜的人來做,被坑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
翁村的路不是條條都好走,因為還有著數量不少的夯實的土路,而且就算是水泥路,也頗有種年久磨損的陳舊感,只有新修或維整過的水泥路才給人觀感良好。
走慣了大城市的柏油路,從那種新瀝瀝的感覺一下重返此地,裴清還是能感覺到這其中的落差的。
不過這些都無關緊要,他并不在意。
翁村,許多農村中再平平無奇不過的一個,在遠離主干道的地方,空氣中填滿了泥土與青草相混合的芳香。
在村口不遠處從王叔的車上下來,裴清隔著車窗同他道謝,隨后打算步行一陣子,反正也不著急,而且村子不大,他家的老屋離村口遠不到哪去。
村莊里總有那么幾處景致讓裴清印象深刻,特別是經過途中的一處筑臺,上邊有那幾顆也不知道是哪戶人家種的芭蕉樹,樹葉從四五米高的地方垂落下來。
背著挎包,裴清手插在短褲褲兜上,默默走路,他這一身色明鮮艷的行頭,能讓人一眼區分這家伙究竟是不是生活在村里的人。
雖然離省城很近,但經濟的輻射似乎并沒有到達這里,村民們的衣服大都穿到色彩淡褪下去了還沒更換。
“阿清”
正當裴清多看兩眼那幾扇芭蕉葉的時候,一聲呼喚讓他別過頭去,是三叔的兒子,他的堂哥。
“鑫哥”
裴清回神后朝對方挑下巴致意,走過去跨上后座,既然有車可以坐,那就坐車的吧,拍拍堂哥的肩膀,示意可以走了。
“咦怎么回來了啊”
“嗯,是啊,我爸讓我回來看看老屋怎么樣了。”
“沒問題的,大伯的房子我天天去看。”
兄弟兩本就熟絡,半年不見不落生分。
翁村的口音并不是白話,當然也不是普通話,算是另一種語系,裴清是從小聽著聽著就學會了,但說還是說不了那么順溜的,聽起來有點奇奇怪怪。
所以他還是用白話跟堂哥交流。
看完老屋的裝修,裴清等下還要去二叔家吃午飯,是老爸說的,吃過午飯后,等到下午再回陽縣。
在翁村,除卻連通外界的主干道,有很多支路都是鄰里集資修起來的,也就是俗稱家門前的水泥路,其中有來自政府的補貼,但并不是全額。
所以,在翁村里,對于哪條哪條路,還真可以說它是哪家修的。
就比如裴清家的老屋門前的那段路,往兩側延申幾百米,一直到主路前的岔口,政府補貼之后,剩下的口子基本都是由裴清家里填上的。
差不多一公里的路,裴清老爸自掏腰包拿出二十多萬,剩下的一點點交給鄰里的其他村民,也算是大家共同出力了。
坐著堂哥的電瓶車,裴清到自家正在施工的老屋那兒轉了兩圈,感覺沒啥大問題,整體已經修建好,高三層的小洋樓,要說成是小別野似乎也可以
因為老爸的想法是留出一塊院子,所以新修的房屋便往后挪了一大截,由于是全部推倒重建,于是這其中的操作空間很大,很多想法都有實現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