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熹郡王妃自從嫁給平王世子,家里原先不過六十多畝田地,只能說溫飽是足夠的,若說多富裕倒也沒有。而自從郡王妃過門,她家里先是賞了二十頃地,宮里又給置辦嫁妝。這是每一任王妃或者郡王妃都會有的待遇,從清白人家里選正妃,指望王妃家里能出多少嫁妝皇家圖的是王妃這個人,又不是嫁妝。要是為了大筆的嫁妝,直接在勛貴里選不就好了有的是想把女兒嫁到宗室里的勛貴,圖的也是那生榮死哀的名號,皇家輕易不會休妻,即便是親王、郡王,也沒有休棄王妃的權力。
本朝皇親宗室,大多是不會和勛貴聯姻的。皇帝向來是一人獨治天下,并不需要有勢力的妻族,圣人一人便可坐穩天下。若尋個勛貴出身的妻子,平白要給天下添多少變數
不獨皇帝如此,便是太子,皇帝的其余兒子或是孫子,都依照傳統,在清白人家里選妃。倒也有皇室子弟和勛貴聯姻的例子,不過其和皇帝本人的關系極遠,即便是和勛貴聯姻,也撼動不了帝位傳承。說句不好聽的,能和勛貴聯姻,要么是眼光高,要么就是家里只剩下還能再傳幾代的爵位,馬上就揭不開鍋的那種,急需找個家底厚的妻子,用嫁妝維持府里的開支。
有這種把女兒嫁給這種宗室的富裕勛貴嘛還真有遠的不說,定王一系這一代里就有一位鎮國公,雖然領的是國公的俸祿,但家里卻是寅吃卯糧,面上的體面已經維持不住了。要不是討了清陽侯的長女作兒媳,就差把祖上傳下來的郡王寶冊當了度日。
清陽侯不愛女兒當然不是相反,清陽侯對這個長女格外愛重,把女兒嫁給輔國公,圖的也不過是女兒嫁過去就有超品誥命。雖說輔國公再往下傳一代就不是國公,但女兒好歹一直都是國公夫人。自家再陪上一份厚厚的妝奩,派幾個善于打理產業的管事做陪嫁,這樣里子面子都有了,往后宮里宴飲,父母和女兒總能相見。
在勛貴里且尋不找又有體面又富貴的人家,清陽侯手里有銀子,可和宮里著實不算親近了。想給女兒找個好婆家,把能說上話的勛貴捋了個遍,愣是沒找著一家又體面又富貴的。體面是什么有了富貴才有體面既連體面都無,富貴自也不必想。
所以清陽侯另辟蹊徑,尋了個和女兒年紀差不多的宗室子,擺出厚厚的嫁妝。鎮國公有什么不樂意的他家里確是快揭不開鍋了。郡王那代就落下了虧空,以至于后人就是想節衣縮食,也堵不上那個窟窿。清陽侯嫁了女兒,可也有條件,那就是女婿不能納妾,只能有通房,也不能有庶子出生。
通房,連正經的妾都算不
上。
就這樣的條件,老鎮國公也一口應允了。鎮國公世子,下一任的輔國公,除了這個名號外,實在沒有什么值得希圖的地方。清陽侯長女嫁過去便是世子夫人,老鎮國公夫人已經故去,鎮國公索性把家交給兒媳來當,自家做了甩手掌柜。就算鎮國公想管家,可他手里也沒銀子,實在沒這個本事。
延熹郡王妃嫁到皇家來,得到的可不只是虛名。她家里原是無人出仕,為著她被選為王妃,其父被授予五品的朝散大夫,雖然只是虛銜,但也算是有了官身。身為郡王的老丈人,平王的親家,再是個白身,說不出也不大體面。
榮康郡主見延熹郡王妃定了神,自家也松了一口氣。原就是為了玩樂來的,若為這一點子彩頭就惶恐起來,豈不是掃了長公主的興致
不得不說榮康郡主在宮里時日待的時日長了,舉止間自有氣度。這也和榮康郡主自小入宮有關,小時候記憶不深刻,在宮里金尊玉貴養了十來年,早就不是當年那個知府遺孤了。
當年榮康郡主之所以入宮,還是因為她母親魏夫人看著不太好,先皇后覺得魏夫人照看不過來,自己又有病在身,只能先托了楚貴妃照看一段時間。
魏夫人那時確無求生之意,不過憑著一口氣硬撐到京城。丈夫和兒子的追授下來后,魏夫人就在圣人的賜宅里收拾出一處佛堂。整日里香煙繚繞,日日誦經為丈夫和兒子祈福,祈愿他們來生能托生到好人家里。就這樣,魏夫人連女兒都少見了。
要知道魏夫人是當時為數不多,得到特命,可以隨時入宮覲見的。即便是這樣,魏夫人也鮮少踏入宮門。魏縣令的夫人就是知道這個當初才想走陸氏的門路。那位連女兒都不見的,豈能接她的書信萬一有個不好,在圣人面前抖出來,多少年的臉面就都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