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墨,沉默。
時間流逝,轉眼十年。
這十年里,陳墨依舊是個史官,且并非年邁的他,白發與皺紋,已遠遠超出了同齡者。
因為他這十年,總會忍不住于浩如煙海的典籍里,尋找答案。
于是他在《塵武內傳》里,發現“天皇帝母贈長生藥,三千三百年一開花”的記載,而《晉太康地記》里相同的故事卻變成“東王公授長生訣,五百年一結果”
東南朝的《水經注》與地天十九代的《括地志》,對同一座山的方位記載相差千里,卻都提到山腹藏有刻著萬年歷的石匣。
最驚人的是,當他將各朝滅亡的時間按甲子排列,竟發現每隔一千八百年,便會出現一次“五星連珠而王氣絕”的重合。
他也曾告知同僚,但同僚們好似自身中了邪一樣,說他中了邪。
就連掌院學士也都拍著他整理的歷史圖怒斥。
“史書乃王朝鏡鑒,豈容你用妖妄之說混淆視聽!”
只有妻子在深夜為他添衣時,會望著他案頭層層迭迭的時間軸輕語。
“我曾見你在廢園拾得半片甲骨,上面的裂紋竟與去年皇陵出土的玉璜紋路相同。”
“或許這世間的故事,本就是舊曲重彈。”
“我知你理想,若你有了決心,我亦支持。”
她的話讓陳墨想起初遇時,她鬢邊插著的那支木簪,紋理似乎都變的與他幼時見過的枯樹年輪分毫不差。
于是陳默迷茫。
他也認為,自己是錯亂了。
所以深夜里,躺在床榻上,無法睡下的他,看著黑夜,看著屋頂,腦海浮現出二十年前初入史館時,老師說過的一句話。
“史筆當如河燈,照見淤泥里的石頭。”
那時他不懂,如今回憶滿架典籍里閃爍的矛盾,方知石頭下竟埋著層層迭迭的水草,纏住了照河的燈。
于是這年深冬,陳墨辭了官,帶著一箱拓片踏上了周游之路。
這是他這些年,心底始終存在之念。
多年的疑惑,老師的話語,妻子的支持,讓他下定了決心。
歲月如歌,即便是這場歌曲,循環的演奏。
而在歌聲中,陳墨曾在昆侖山腳的洞穴里,發現了快要消散的壁畫,那上面的洪水圖騰與《后書》里的靈圣帝治水如出一轍。
在北海漁村的族譜中,他也看見記載了此地曾于海眼倒懸之年,有先人乘巨舟逃亡的傳說。
可這與《大靈經》里的記載相隔整整三千年。
覆滅之說,輪回之說,災難之說,雖殘缺,可卻以千絲萬縷的方式,被他整理在了隨行的記錄里。
直至在南域流沙中,他挖出了半截石碑,那上面的文字譯出后,竟與大靈祭天祝文相差無幾。
這一刻,陳墨有了一些明悟。
“若真有不同文明的毀滅,那么也都是在同一片星空下,寫下的相似挽歌。”
于是在周游的第十三年,陳墨結束了前行,開啟了歸程。
只是本就早衰,如今又年邁的他,在途中終病倒,難以回京。
他只能于驛站里,躺在簡易的木榻上,一邊磕著血,一邊虛弱的看著自己這一路繪制與整理出的書籍。
《文明輪回圖》
——
還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