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行,都行。”
畢方頗有些不知所措,在任何險境都能從容鎮定的他在第一次面對偶像時居然緊張了!
兩人雖然形式和方法不同,但本質上都是將自然與荒野呈現給眾人,此時的畢方竟然有種面對前輩的局促感。對于喜歡紀錄片的人,用追星界的話來說,他就是紀錄片里時代標記級別的超級巨星。
一旁的杰瑞特都看愣了,沒想到在他眼里無所不能的畢方竟然還有這樣的一面,屏幕后的觀眾更是直接笑噴。
看偶像追偶像,是在是太有趣了。
“哈哈哈,你是在緊張嗎?我可不是什么吃人的老虎,難不成我比黑熊還可怕?”爵爺哈哈一笑。
畢方尷尬地撓了撓頭:“那怎么可能,不過爵爺您真的是我偶像,我的夢想就是用雙腳丈量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您卻已經可以說是實現了。”
“爵爺?”大衛愛登堡一愣。
“您的外號。”畢方嘿嘿一笑,“我們這邊都這么叫您。因為您是貨真價實的爵士,不過我猜您可能不太會看重這東西。”
不是恭維,而是畢方的確這么想,在眼前這位老人的推動下,最先進的攝影技術能夠得以被運用到紀錄片中,帶動了整個紀錄片的正向運轉。
同時爵爺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位獲得黑白、彩色、高清、3d、4k,相當于丑國的奧斯卡的bafa獎的人。
第一次播出記錄倫敦動物園爬行動物館到非洲和印度尼西亞捕捉野生動物的節目--《動物園探奇》收獲大批粉絲時卻急流勇退,選擇辭職,重回大學讀書,攻讀社會人類學的博士。
只因為當年博物學家們從遍布世界各地回來的是動植物標本,如今將它們運回來的是活的展覽動物而已。
這過程中除了表現人類探險的厲害對動物的態度卻絲毫沒有變化,還是將它們視為玩物。
等畢業后被bbc重新聘請,又在bbc提拔爵爺擔任臺長之時,選擇給自己的人生再次來個急轉剎車。決定放棄那一切,重操舊業繼續前往拍攝他心愛的野生動物紀錄片。
為此他幾乎走遍了地球的每一個角落,經歷過常人無法想象的艱辛。
那個年代,交通業并不像現在這么發達,很多偏遠地區連路都沒有。
為了已有的拍攝任務,他和他團隊攜帶攝像機、電池、光源和膠片盒等一大堆東西前往,這困難程度一點兒也不亞于大航海時代歐洲探險家。
另一方面,早在五十年代末,奧地利電影制作人漢斯·哈斯提出了水下攝影的設想,并成功研發了水下攝影的防水殼。
正是大衛·愛登堡冒著生命危險,第一次將海洋生物呈現在電視上,震驚了全世界。
比起這些拍攝遇上的困難,愛登堡更想改變的是人們對于自然的態度及喚醒人們對動物的敬畏之心。
倘若不拍人,全靠大自然的鏡頭來講故事,讓動植物本身當主角是否行得通呢?
從26歲到91歲,從朱顏綠鬢到白發蒼蒼,爵爺證明了——可以!
在爵爺之前,沒有自然紀錄片。在他之后,先有人能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這個事業再說吧。
拍攝紀錄片對爵爺來說,也不再僅僅是出于熱愛,他一生的驅動力便是在于:我們要把世界傳承給下一代,要真正表達出對自然世界命運的擔憂。
這才是畢方崇拜,并將爵爺視為自己偶像的真正原因。
倘若忽略年紀,忽略拍攝手法,二人簡直一模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