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連聲音帶大銅勺一起僵住,大瞪雙眼看著秦王和李夏,片刻,長長的呃了一聲,“呃,是王爺!”一邊叫著,一邊扔下勺子就要磕頭。
“快起來,做你的事,你是方外之人,不用多管俗禮。”李夏已經進了門檻,站在僧人身后,聲音不大,只夠僧人聽到而已。
僧人手里的勺子已經扔回大鍋里,剛剛合起掌要彎下腰,被李夏一句話說的卡在那里,一臉尷尬的看向秦王。
秦王笑容溫和,示意他接著盛粥,“只管做你的事,不必理會我和姑娘。”
僧人松了口氣,還是彎下了腰再直起來,重新拿起銅勺,山門外排著長隊的災民卻已經跪成一片,此起彼伏的磕著頭,什么菩薩在世啊,好人哪,大恩大德啊喊成一片,亂成一片。
“走吧。”李夏轉身出來,“吵成這樣,沒法看了,等看一圈回來再過來。”李夏一邊說著,一邊橫了眼承影,承影縮著脖子,大氣不敢出,他剛才光想著這是好事,沒想到現在這份亂相。
秦王看著嘟著嘴的李夏,忍不住笑,挪了半步擋在她面前,沖不停的磕頭稱頌感恩不已的眾人笑道:“都起來吧,這都是皇恩浩蕩。”
雜亂的菩薩好人和大恩大德,很快被圣上萬歲,皇恩浩蕩取代,秦王李夏緊走幾步,上車走了。
拐了個彎,沿著南門大街到了大慈恩寺門口,承影乖覺的先讓人悄悄打發招呼。
南門大街緊領汴河,這一帶受災最重,大慈恩寺里擠的滿滿的,外往往兩邊搭出了些臨時棚屋,卻不算太長。
大慈恩寺也和太平興國寺一樣,粥棚一半山門里,一半山門外,一邊搭著施醫施藥的棚子,領粥的人都在外面排著隊,這里的隊伍比太平興國寺長的多了,領了粥的人,有些捧著粥碗進了大慈恩寺,但多數轉身往回走。
李夏和秦王站在大慈恩寺對面,看著抱著熱粥一溜小跑往東或往西的男女老幼,進了寺門口往兩邊延伸的棚屋的不多,一路跑沒影的倒不少。
秦王皺起了眉頭,招手叫過可喜,“找幾個機靈的,盯幾個沒進寺里,也沒進棚屋的看看,家里如何。”
可喜答應了,忙挑了五六個機靈的,悄悄往兩邊綴上去。
李夏往寺里努了努嘴,“咱們進去看看。”
兩人進到寺里,山門里往左圈出一片地方,支著四五口大鍋,正火光旺旺的熬著粥,濃濃的米香豆香四下飄溢。
李夏走到鍋旁,踮起腳尖,伸頭看了看,退后到旁邊一袋一袋堆起的糧食旁,抓了一把給秦王看,“你認得米的好壞嗎?”
秦王一邊笑一邊搖頭,他哪里分得出米的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