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誰說不是啊,特別是這一條,那戰俘代替徭役,之前吾等有誰想過,就算有也不過是小打小鬧,就算這樣,咱們也擔心會不會有人非議,畢竟我大唐可是禮儀之邦,可看了太子殿下那句“既為敵,何來友,棄敵囚,加徭役,無不親者痛也”吾等才知,這是多大的錯誤”魏征也在一旁說到。
“是啊,雖然太子此舉,在很多人看來,不是一仁君所為……”
“玄齡兄,這你就錯了,太子此舉不但是仁義之舉,更是大仁大義,怎么到了你這,確變成了不是仁君所為了呢!”房玄齡話還沒說完,杜如晦就出言反駁到。
“克明兄,何出此言,玄齡也就是就事論事,用數十萬人為奴,這怎能是仁義之舉”房玄齡有些不滿的看著杜如晦說到。
“玄齡,太子在資料中就有寫到,他們為奴,是因為他們犯了事,而且太子也不是讓他們永世為奴,而是給了他們應有的機會,只要他們能努力做工,不但能脫離奴籍,還能成為我大唐百姓,這是多大的恩德。
而且這些繁重的勞作,要是征召徭役,那受創的都是我大唐子民,難道要讓我們放了那些突厥人,然后征召徭役,那才是仁君所為嗎?”杜如晦看著房玄齡毫不客氣的說到。
“這,這,這資料中有這樣的話嗎?吾怎么沒有看到,要是真是如此,那太子之仁,將不是你我能揣摩的了”房玄齡聽到杜如晦的話,有些疑惑的看著杜如晦問到。
“玄齡兄,你還沒看到那,你不知道也情有可原,但克明兄,玄齡兄說的也不無道理,這世上有又多少人能理解太子的苦心呢!他們就是知道,也會無故抨擊太子,這你又不是不了解”魏征見他們那樣,出來打圓場的說到。
“這吾有何嘗不知,好了,咱們不說這個了,咱們還是好好想想,如何把這事做好了,這要是有了成功的經驗,那下次大唐在征討其他地方時,我們就有了可以依照的經驗了”杜如晦聽到魏征的話,神情有些黯然的說到。
其實到了他們這種地位,而且還都是一心為百姓的人,早已沒有那么多的門戶之見,他們不會在只知道儒家,而是集百家之學,什么對朝廷好,對百姓好,他們就用什么。
就像房玄齡之所以說出那樣的話,就是因為他知道,一直以儒家思想治國的人,他們都想著用禮儀去教化,把自己打造成圣人的模樣,這幾十萬突厥俘虜,在他們看來,就應該把他們放了,讓他們去感恩戴德,去歌頌大唐的仁義,而不是讓他們成為奴隸。
可他們的所謂仁義,不過是一廂情愿罷了,真把那些突厥俘虜放了,等到的不是感激,而只會是仇恨,甚至他們還會以為大唐好欺負,下次一有人帶頭,他們還會進犯大唐。
至于說徭役,在他們看來,那都是那些底層百姓應該做的,反正徭役又不會到他們頭上,他們才不會去關心這些呢!他們只是想要博得一個好名聲罷了。
可真是因為有這些人的存在,華夏大地才會有那么多的**,勝似天災的**,才是一個民族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