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的聲聲泣血,聽的人又何嘗不悲痛萬分。
大長公主雙手掩面落淚。
顧云錦的眼里亦含著淚,她幾乎沒有見過這樣的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愛笑、喜甜,對晚輩疼愛和善,她也有怒火滔天時,但她堅毅、冷靜,訓斥時字字如刀、氣勢逼人,而現在,她彷徨又失落,甚至自我懷疑。
顧云錦蹲下身子,抬頭仰望著太皇太后,道“您沒有錯,陶昭儀娘娘被毒蜂所害,靜陽宮陷入巫蠱之事,一日之中,虞氏和七殿下身死,恩榮伯府抄沒,無論是文武百官還是京中百姓,無不側目,猜測不斷。
您希望朝堂穩固、江山平和,當時您堅持不處置三殿下是沒有錯的。”
太皇太后低著頭看顧云錦,那雙眼睛里有淚,也有光。
她突然想到了自己年輕的時候,十幾歲的年紀,最是天真,遇事時而魯莽、時而躊躇。
去關外游歷還是在京中循規蹈矩,入皇家為皇子妃還是嫁個門戶相當的公候伯府子弟
人生的選擇大大小小,數不勝數,對與錯又如何能簡單斷言。
她的祖母教導她,便是到雙腳一蹬上路的時候,人都無法給每一個選擇定對錯。
只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為了什么,那就堅持本心,選一條路堅定地走。
可以回頭看,但那是反思,而不該是后悔著質疑自己。
她在聽祖母教誨時,眼里也是這樣的光吧。
太皇太后捧著顧云錦的臉頰,柔聲道“好孩子,你說得對,當時哀家沒有錯,現在哀家往前走。去請三公過來,哀家有話要說。”
顧云錦頷首,還不及出去,守在邊上的孫恪已經忙不迭去了。
皇祖母能打起精神來,孫恪就放心多了。
三公在西偏殿,他們來了有一會兒了,只因皇太后悲痛才沒有進去。
畢竟要臘月了,天寒,身子骨吃不消,就現在這兒烤火候著。
三人隨孫恪進了西暖閣,恭謹給太皇太后問安。
皇太后一字一字,緩緩道“三位都是幾代老臣了,隨哀家經歷了這么多年風風雨雨。
先帝駕崩、新皇即位,應該很快就會啟程返京,我們該準備好登基大典。
各地民心起伏,也盼著能借新皇登基而有新氣象。
哀家的兒子繼位之時,靠你們輔佐,現在是哀家的孫兒了,幾位高齡,但朝堂此刻缺不了你們。
我們這些個老骨頭,再堅持幾年,辛苦幾位老大人了。”
三公誠惶誠恐應下。
南北分治,不是長久之計,京中人手也有空缺,但登基大典的議程都是定好的,按部就班準備便好。
新帝從江南扶靈回京,最好是能趕在臘月里舉行大典。
新年伊始,祭拜太廟,敬告列祖列宗,改換新年號,一連串的流程,才算走完。
慈心宮里商量好了,三公退出,準備各種文書,把順德帝駕崩、國之大殤的消息正式通傳全朝,又寫了折子去江南,恭請孫祈回宮。
哪知道,他們迎新帝的折子還沒有到江南,孫祈就有手諭入京。
“祈兒要遷都奉先帝遺愿他要在江南舉行登基大典”皇太后聲音發緊,“給哀家備紙筆,哀家倒要問問他,是要哀家這把老骨頭下江南嗎他父皇靈柩何時入皇陵他何時祭拜太廟他是跟他父皇一樣昏了頭、連祖宗規矩都不管了嗎”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