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看法不能說是錯的。
但他們有意無意地忽略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東西,致使他們已經了解得這樣多,卻仍不能明白為何工業聯盟為何能發展得如此迅速,又如此穩固,也不知道要怎樣做才能阻止這個帝國對他們的全方位侵蝕。
對這近百萬的軍隊和工作隊伍,工業聯盟承擔他們在各戰區生產恢復和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前的一應支出,其余諸國作為同盟國除了向軍隊等有償供應部分糧食之外,要對盟主盡的義務就是開放水道和領空,并協助完成連通各國的交通干道的建設計劃。理所當然地,這一部分的建設也是由工業聯盟主導,他們要求各盟國允許他們將數以萬計的工兵投入這項工程,由他們招募勞工予以培訓,統一調度,在這些勞工應得報酬方面,工業聯盟支付三分之二的報酬,沿途國家和地區承擔三分之一,除了絕對的通行權之外,其余因這一工程產生的利益工業聯盟一概不取。
于是不僅聯盟人向同盟國流動,同盟國與同盟國之間也有了成規模的人口和貿易流動,于是這項工程進展到哪里,工業聯盟的貨幣、商品和文化就傳播到哪里。
在聯合會議上通過這一龐大的道路規劃后,工業聯盟像按圖釘一樣在各國的工程段按下一個又一個的工程營,這些營地不僅聚集大量設備、物資與人口,還要求租用一定數量可供自給自足的土地。
顯而易見,工業聯盟是意圖將這張西部大陸交通網經營作為其延伸的國土,同已經毋庸置疑被納入其統治的各戰區聯系起來。依據工業聯盟自裂隙重啟后表現出來遠遠超過一般國家的軍事、經濟以及文化實力,人們只要稍有常識,就能想見工業聯盟定然會像將各裂隙戰區一樣,將被這張水陸空網絡所籠罩的諸多國家一口口吞掉。
甚至這個過程可能不會有什么抵抗。
因為不太會有人想要知道如果前線的聯盟軍隊將炮口調轉向他們的話,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
雖然人們總是感到困惑,工業聯盟為什么總是能夠通過做一些虧本生意的方式來獲得戰爭也未必能夠取得的利益,這背后的道理真是令人細思恐極,但在人類整體正在遭受第二次裂隙戰爭威脅的情況下,即使要冒被和平侵略的風險,諸同盟國還是愿意接受工業聯盟的領導,向它那些后患無窮的改造舉措支持,既是難以舍棄眼前的利益,又是因為看到了其他模仿同盟而建立的聯盟的失敗。
如今中洲世界的國家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戰爭聯盟內的國家,一類是戰爭聯盟外的國家,后者的數量比前者要多得多,雖然裂隙通道的數量算起來足足有五十四條,但它們分布在廣大的中洲大陸上,至少目前來說,直接面臨入侵威脅的國家只是少數。
工業聯盟能以一力包攬的方式解決前線國家同后方國家的矛盾,還能通過暫時的出讓利益來謀取未來的長遠回報,但除了大陸另一端與之同氣連枝的東方聯盟之外,其他戰爭聯盟卻無法模仿這種一邊用嚴厲的盟約壓制盟員迫使他們讓出主動權,同時又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對諸盟國予以確實的援助的棒子與糖并舉的手段。雖然他們也往往是以一個強有力的國家為中心,但這些盟主國家既不能也不愿像工業聯盟和聯合王國這樣承擔大部分責任,他們首要考慮的是自身利益,因而在其軍事聯盟內外都造成了許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