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貴點點頭:“對,那時候趕海工是真的厲害,現在趕海工才五天六天的,那時候得五六十天……”
“改革開放了,政策不一樣了,一直到77年的時候趕海工還是五十多天。”有人說道。
王富貴說道:“但70年那次記憶最深刻,干的就是這防浪堤工程。”
“整個工程分了兩期,一期工程是68年春,翁洲地委先組織全市民兵首先進行了內層堤的建設,又累又危險。”
“咱們社員干的是第二期,第一期從68年干到70年秋,然后70年冬咱們廣大社員聽從號令來開挖拓展海道,一共完成土方得有二百萬個立方,工日是九十萬個。”
王祥賴抬起頭說道:“我有印象,那次動用的勞力多,得上萬人吧?”
王富貴搖搖頭:“不止一萬,咱們干了多少日子?不得六七十?算算工日,動用的工人得一萬多。”
王憶說道:“那場面可就壯觀了。”
王富貴卷了一支旱煙叼進嘴里,笑道:“絕對壯觀,王老師你可以想象一下,就這海道枯水之后里面竟然有一萬多的壯勞力。”
“你站在大壩上頭往左看、往右看,只要是眺遠望去,那不管哪里都是人,人頭攢動啊!”
“說句不夸張的話,真跟一堆堆的螞蟻一樣,隔遠了看,這人群真就是螞蟻群,螞蟻一點一點的啃樹葉,咱們社員一點一點的啃海道。”
旁邊的人補充道:“這話說的一點沒假,咱們現在看到的海道雖然堵了淤泥,其實它整體還是很寬很平坦很深了,往回數到70年的時候可不是這樣。”
“當時海道都是亂七八糟的東西,石頭、爛海藻、淤泥之類的,現在咱們站的地方都是我們在那個年代用人工給趕出來的,一車一車推出來的!”
“不只是推出來,有些施工地段太艱難了,沒法用車子,是用人工使簍筐抬出來的。”再次有人補充說道。
有蹲在防浪堤上喝粥的人眺望了一陣后順著防浪堤滑下來,說道:“哎,看二排、看二排,他們還挺有辦法的。”
二排還在努力追趕他們的進程。
動輒上千斤重的土泥車子要從海底推上堤壩實在太難了,于是二排想了辦法來拉車。
他們就地取材,把一輛用處不大的木制小推車倒過來,卸掉橡膠輪胎只留下輪轂,然后固定在河岸上。
空蕩蕩的輪轂外面一圈是內凹的,于是社員們就環繞輪轂一圈擱置上一根纜繩,纜繩一頭綁了鐵鉤子的伸向海底,鉤住裝滿泥土的大推車。
而纜繩的另一頭自然留在堤壩上,并由兩人一組民工攥在手中。
他們利用小推車的輪轂做了個滑輪。
這個東西叫滑車,土滑車。
有人推著一輛大推車到坡道底下,這樣用鐵鉤子勾住車子前面,堤壩上的民工轉身將繩子勒在肩膀上,二排排長黃志武揮舞手臂喊道:
“拉滑車!”
兩個民工便從防浪堤往下溜,利用力量和重力勢能共同轉化為拉動大推車的動能。
于是兩個民工到了河底,大推車便被推到了堤壩上。
而推車漢子不再像以前那么辛苦,上了堤壩推起車子可以直接往堆土場猛跑。
效率提高了。
之前他們隊里的漢子推車上堤壩后得停下喘口氣歇一歇,現在可以一鼓作氣直接推著車子到堆土場。
其他班排組看到后大感興趣,紛紛把帶來的小推車翻倒做土滑車。
王憶見此很佩服黃志武腦瓜子的靈活性,贊嘆道:“難怪老黃能當隊長,這家伙有兩把刷子。”
王祥賴不屑的搖搖頭:“這算什么刷子?土滑車早就有了。”
“別說土滑車了,70年的時候我們都豎起吊桿來做了正經的吊車。”王富貴跟著說道。
王憶想想也對。
土滑車或者滑輪吊車不是什么高科技、高技術用品,老百姓確實沒有文化,但不代表他們沒有知識,生活中處處都需要知識。
他問道:“既然這樣,為什么咱們隊里不設置上土滑車呢?咱們也有小推車。”
王祥賴還是搖搖頭:“王老師,別弄,這個東西有危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