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長安也搖了搖頭。
他又掏出一支煙翻轉過來用煙蒂撞擊桌面,說:“工業生活都需要,工業上水產品的保鮮、水產品的加工、船機維修和養護,這是用電大頭,居民生活用電也不可小覷。”
“改革開放了,經濟要活躍起來了,王老師你說,發展經濟的基礎是什么?”
王憶說道:“是工業!實體經濟的工業!”
“只要工業足夠發達,那就能生產足夠多的商品、產生足夠多的利潤,而工業可以提供大量的工作崗位……”
“說得好!”葉長安一拍桌子哈哈大笑,“你小子懂的就是多,咱們縣里很多人鼠目寸光啊,我問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們都直接說商業。”
“是啊,經濟要發展,商業要發達,可他們只看到了商業的利益卻沒有看到工業的價值,農業是根、工業是本,沒有工農業支撐的商業,那就是無根無本的浮萍草!”
他繼續說道:“工業可以提供大量的工作崗位,我估摸著往后農村的勞動力就要往工廠區域轉移了。”
“工廠主要在城里,這樣以后城區規模要擴大,所以居民生活用電范圍會擴大,會加重電力負荷,這點得提前考慮到。”
“另外還有一點你可能不清楚,那就是水,咱們縣里的淡水也需要用電。”
一聽這話,王憶便反應過來:“海水淡化工程?”
這點他確實忽略了。
23年代的多數外島人已經習慣了充沛的電力和水力兩種資源,電和淡水隨處可見,并不缺乏,所以他們沒去注意水是怎么來的。
海水淡化,這是翁洲地區又走在全國前列的一項技術。
葉長安說道:“對,看來你知道這項工程,74年、75年大旱,咱們縣里都要考慮改裝運輸船為運水船,去滬都裝淡水送回來。”
這事王憶沒經歷但有印象,前些日子他給黃土鄉去打井,童不鳴他們就回憶過這段經歷。
讓本島人至今回憶起來還心有余悸的一段經歷。
葉長安繼續說道:“75年開始,為了解決全縣老百姓生活用水問題,我就牽頭成立了個居民用水問題解決小組,與滬都市政工程設計院、塑料配件廠協作,嘗試著用電滲析的方法來淡化海水。”
“這個技術不是很難,小試成功后便擴大為日產淡水24立方的中試,中試也成功了,可電滲析海水淡化的耗電很厲害,淡化成本很高。”
“要生產能滿足全縣人民用的淡水,那所消耗的電力可不比工業所需的電力少多少。”
將一些信息介紹出來,他重新問王憶:“那你認為風力發電比太陽能發電更適合咱們海島地區?”
王憶急忙點頭。
23年的縣城主島和外海各島嶼的山上都豎起了鋼鐵大風車,為數眾多,發電量很可觀,甚至可以支援翁洲用電。
葉長安抿了口茶水,說道:“行,那你跟我去見見省里能源集團的同志,到時候有些意見需要你來提一提。”
王憶問道:“提什么意見?”
葉長安說道:“你到時候覺得哪里有問題,就提什么意見。”
王憶明白了。
葉長安這是把他當工科技術小能手了。
然而他不是……
這樣他提前給葉長安打預防針,趕緊說:“爺爺,在風力發電方面,我了解的知識不多,懂的也不多,所以未必能給咱們縣里提供什么有效幫助。”
葉長安笑著擺擺手:“你懂太陽能發電就行了,反正你跟我去,安心的跟我去。”
“還有這里有些資料,你可以先研究一下。”
說著葉長安從秋渭水整理的資料中拿出一個文件夾遞給了王憶看,看完了他們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