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又有些糾結。
他想知道自己的成績,卻不敢問。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于是他眼巴巴的看著王憶,期待著能得到一點指示。
王憶裝傻充愣,不給他發問的機會反而催促他干活:“都別不動彈呀,繼續干活,中午老師給你們做炒年糕吃。”
這些學生一聽來了興趣:“炒年糕?年糕不是已經熟了嗎?怎么炒呀?”
“用糖炒?就像糖炒栗子一樣對不對?”
“年糕是甜的,加上糖一起炒,這樣得多甜呀?”
吞咽口水聲響了起來。
王憶笑道:“老師給你們炒的不是咱們自己打的年糕,是外地的年糕,用醬來炒,炒出來是咸辣口味的,你們絕對沒吃過。”
學生們別說沒吃過,他們都沒聽過,甚至想象不出年糕怎么會炒出個咸辣的滋味來。
不過從今天的小年開始,他們的好日子要來了。
今天小年,當地的風俗里有兩件要緊事,一件是晚上祭灶,另一件事就是搗年糕。
正所謂廿三祭灶,廿四撣塵;廿五蒸團、廿六做豆腐;廿七殺雞,廿八宰鵝,然后等著過大年夜。
學生們幫著忙,王憶空閑下來用自己門口的小鍋來做炒年糕。
這個簡單,年糕是真空包裝的成品,番茄醬和年糕醬都是隨包裝準備好了。
燒鍋倒油,油熱下醬汁,然后把年糕倒進去緩緩翻炒即可。
單單是炒年糕,味道未免太單調,王憶還往里加上了一些開水鹵過的蔬菜和切片火腿腸、午餐肉這些東西。
一個小鐵鍋里滿滿登登的油紅色,風吹油煙飄,飄進聽濤居里饞的學生們顧不上打嘴仗,紛紛跑出來圍著鍋子勾肩搭背的看。
王憶手頭上忙活著,碼頭上也挺忙。
一早出海的漁船有回來吃飯的,帶著一些冬黃魚、梭子蟹、大鮸魚,這不是馬上要吃的,是在除夕夜供祭祖宗用。
不過社員們知道王憶好吃海貨,因此捕撈了新鮮貨上來,便給他先送幾個大螃蟹、幾條鮮黃魚。
看到王憶這邊打掃了房屋,又有漢子回家說了一聲,他們的妻子便帶著海鰻、鯧魚、蝦潺、鮟鱇魚、風帶魚等等魚鲞過來,幫他掛于屋檐下。
這也是一種年味了。
秀芳過來幫忙,給他屋檐下掛好風帶魚后笑道:“你們東北過年是屋檐下掛紅辣椒、黃棒槌、白蒜頭,咱們外島統一掛魚鲞!”
王憶早就注意到這點了。
小島民居雜陳,街巷相連,海草房錯落有致,戶戶掛鲞、家家曬魚,在這小年的日子里形成一道獨特的過年風景線。
王憶抱著雙臂看向聽濤居,很樂呵。
有年味了。
他給來幫忙的婦女各舀了一碗的炒年糕。
婦女們連連擺手說不要。
但王憶堅持分給她們,說:“帶回去嘗嘗,這不是咱們外島的甜年糕,這種年糕是炒著吃的,風味很獨特。”
學生們已經一人一碗的配米飯吃上了,吃的連連點頭:
“嘶嘶,有點辣,甜辣味,味道真的很獨特,從沒有吃過這樣的年糕。”
聽到這話婦女們才不好意思的接走碗,然后順便邀請王憶下午去祠堂前看打年糕的:
“小年分年糕,王老師你下午去看社員們打年糕,到時候跟咱們社員說說怎么做好吃,你總會一些新奇做法。”
王憶啞然失笑:“咱們的傳統年糕就是傳統的做,蒸熟了撒上點白糖就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