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島漁民現在確實不喜歡薺菜。
正如王祥慶說的那樣,薺菜要出滋味,那得多用油,這是一種油老虎野菜。
王憶說的素炒也得多用油。
一直到本年代的末期,外島地區吃薺菜方式主要是用來煮雞蛋。
民諺有云:三月三,薺菜菜煮雞蛋。
三月三這天,外島不論農家還是城里都有吃薺菜煮雞蛋的風俗。
中醫上說是薺菜煮過的雞蛋有清火、祛毒、避邪的功效,據說吃后一年之中還不會腰酸頭暈。
另外就是薺菜煮水了,同樣道理,中醫上說薺菜煮水也能清火祛毒。
王祥慶謝絕了他的好意,帶著麻袋、掖著砍刀進山。
王憶問道:“二叔你這是要去干什么?砍樹嗎?”
王祥慶笑著搖頭:“不是,是去砍竹子,我會那啥,就是編點筐子籃子啥的,嘿嘿,我跟著一個篾匠師傅學過手藝。”
“然后春天的竹子軟而嫩,它帶著水汽和蓬勃朝氣,最適合抽絲搞編織了。”
“現在咱們隊里生意多,要用到筐子籃子啥的地方也多,還有海上作業的也得補充去年磨損的舊家伙什,所以我每年開春都要砍竹子編一些東西。”
王憶聽的眼睛一亮:“原來二叔你還是個篾匠啊,平日里沒怎么聽人說過。”
王祥慶謙虛的說:“手藝不行,就是春天隨便弄點簡單的家伙什給隊里幫幫忙,其他時候不干這活,也沒人聊這個。”
篾匠是手藝人,這門手藝在九十年代后開始消亡。
隨著塑料制品的大量出現,篾匠才澹出了市場,不過在23年代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和對純天然的追求,篾制品又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了。
23年代的竹制生活用品價格比塑料制品要貴,特別是竹椅子和竹床,涼快耐用坐著舒服,有些城里人專門去鄉下找篾匠來做。
可那時候有這些手藝的師傅真的是寥寥無幾了。
現在農村的篾匠多的很。
王憶對這種手藝挺感興趣的,便跟王祥慶招呼說:“二叔等你干活的時候跟我說一聲,我跟著去看看。”
王祥慶痛快的說:“行啊,你下午、算了,你明后天的來我家吧,我今天把竹子都收拾收拾。”
他去找了合適的竹子抽出砍刀開始噼砍,枝葉保留,幾條湊成一團將砍斷的竹干處用麻袋一包,扛在肩膀上拖著便走。
王憶繼續招呼學生們挖薺菜。
現在薺菜還不算多,得再等一個月才會漫山遍野。
不過天涯島的山上范圍大,第一波薺菜即使長得斷斷續續這數量也不少。
現在的薺菜有個好處是格外鮮嫩,好些剛露頭,整體還匍匐在地面上呢。
學生們用竹簽子往外挖薺菜——很多是長在石頭縫隙里,小鏟子小鋤頭不好使。
斷斷續續的,學生們手里的薺菜多起來。
當然頂多是個三兩斤。
這就算是春游活動了。
學生們挖了一上午帶到山頂去過稱,王新釗和王丑貓拿著本子在登記。
每個人看著自己的小金庫上數字增加了,頓時歡呼雀躍。
王憶招呼學生們說:“明天中午吃薺菜宴,感受春天的清新滋味。”
學生們期待起來,一邊往家里走一邊勾肩搭背的進行熱切討論:
“薺菜宴是啥?都能有啥?”
“肯定得有薺菜豬肉水餃,我聽王老師跟小秋老師說了,他們晚上就要吃薺菜豬肉水餃,嘗嘗味,明天給咱們也做。”
“薺菜都能干啥?蘸醬吃嗎?炒著吃不好吃,可別炒,跟炒青草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