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地的身邊,是海洋。
奇異活潑的電子音,如鳴環佩,歡快靈動。
水流之下,絢麗的色彩層層疊疊,在海中暢游。
自然的律動。
向下。
活潑的,深沉的,平和的,神秘的,穿梭其中。
似是無數根顫動的琴弦奏出波頻,打破深海的沉寂。
有龐大的身軀沖開洶涌暗流的拖拽,向上,魚鰭破開海浪,躍出水面自由翻騰。
有飛鳥自高處俯沖,貼著海面滑行,擊浪弄潮,而后萬里長空。
天地,廣育萬物,萬物不絕。
海面陽光散落,揚帆,。
感受著樂音的美妙,聽眾席的某位紀錄片導演嘆道:“收放恰到好處,心隨悠揚而上。很有生態感。”
有機會一定要將這首放在自己的新片里!
版權他買不起,但電視臺買得起啊!
他們皇洲電視臺,可是擁有全球最大正版樂庫的電視臺!
回去就跟上面建議將方召新出的這首收進樂庫里!不,資金夠且能獲得版權許可的話,還是將今天這場音樂會的全部七首都收進電視臺樂庫,單看前兩首就知道方召這場結業音樂會作品都是高質量之作,值得收進樂庫。
有句話怎么講來著
“如果對一首歌真那么執著,沒什么說的,準備好錢,買就是了!”
又不是全版權買斷,這七首全收進樂庫沒一點問題,該導演心道。
對皇洲電視臺的購買力,他還是很有信心的。才七首而已嘛。
眾人各懷心思。
方召在卡若爾參加活動期間創作的,除了音樂會第二首《生命的回歸》,還有第三首《燈塔》。
卡若爾小島的人,為那里的燈塔舉辦了一個慶典,每年的那個時候,燈塔的光格外明亮。
這曲與前兩首風格迥異,還加入了小島特有樂器,輕輕的歡快的鼓聲,帶著地方特色和古韻。
即便是最初輕輕的鼓聲,聽似柔綿低沉,實則氣勢深沉,帶著一種古老而又神秘儀式感。
仿佛看到了遙遠的海島邊,海浪陣陣,燈影幢幢,歡慶的島民,夾在海風里的酒氣,令人眼睛都變得朦朧。
轉過頭,越過舞動的人群,望向大海。
燈塔的光芒下,海水沖刷著礁石,燈塔靜靜地探射著大海,歸航的海輪行駛到藍色的邊緣。
《燈塔》是方召以卡若爾當地的民歌民舞為素材,將當地的音樂風格融合進自己的作品里。
古民,滄海,燈塔,航船,還有舞者眼中旋轉的星空,這些在《燈塔》里,被賦予了強烈的藝術生命力。
聽眾席,皇洲知名饒舌歌手聽著《燈塔》里咚噠啦咚噠拉的鼓聲,眼中閃過驚喜:“這鼓是什么鼓還挺好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