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他們是巴不得被那些主流媒體采訪,現在,是那些媒體每天換著法子堵他們。要是沒發生箱子被動的事情,他們還有些飄飄然,但今天的事給他們澆了一瓢冰水,冷靜下來。
已經是挖掘的最后階段,眼瞅著骨骼化石都要全部出土了,這時候被趕出項目,絕對是人生的一大遺憾
可不能在這種關鍵時刻摔倒
很快,島上的其他人就發現,挖掘團隊以前在工作的時候還說說笑笑,現在,氣氛相當嚴肅。而且,不管忙成什么樣,總會有一名隊員負責盯著周圍。
在十二個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埋在島下的骨骼化石終于全部被挖出來。
骨骼保存相對完整,需要補配的地方并不多。通過計算機模擬骨架復原之后,他們對這些骨骼化石進行了裝架。
裝架完成的那一刻,他們仰視這具體長近五十米的骨架,仿佛穿越時空,看到了七千萬年前的海中霸主。
旁邊的一名年輕工作人員已經語無倫次。
指揮骨骼化石裝架的幾名老教授更是淚流滿面。
“沒想到我竟能親眼看到七千萬年前的海洋頂級掠食動物”
眾人圍著這個新出土的巨大骨架進行長達一小時不停歇的討論之后,不得不面對一個問題。
“它得有個名字。”一名帶隊教授說道。
他們搜尋了大量資料之后,找不到對應的,毫無疑問,他們挖出來的是一個未知物種,所以得取個名字。
但現在的問題是,這次并不是某個團隊單獨發現,而是由多個團隊共同挖掘,骨架還是人家島主的。
“按照命名規則來”
“咱們有命名權嗎”
“方召呢哎,方召,方島主這個命名”
“你們決定就好。”方召說道。
帶隊的教授們還想著如果方召取名很隨便的話,他們該怎么勸,沒想到,方召將命名權交給了他們。
舊世紀的時候,在很多地方,這種具有科研價值的古脊椎動物化石都是屬于國家的。新世紀的文物管理法雖然有不同,但方召對這些其實也沒啥執念。如果不是因為卷毛,方召甚至會直接將骨架捐給某個或者某幾個博物館。
方召看了眼卷毛,卷毛守在裝爬蟲的盒子旁邊打哈欠。除了游戲和吃,這狗真的對什么都沒興趣。
聽方召說要將命名權給他們,一名老教授激動得全身都在顫抖,旁邊的助理眼疾手快給老人家塞了兩顆藥丸。
十二支挖掘隊伍為了命名的事又是一番激烈討論。
最后,他們給這個史前海洋頂級掠食動物,命名為海皇龍。
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骨骼化石,看那牙就知道是吃肉的,那時候的海洋頂級掠食動物沒錯了,一個“皇”字配得。
之后就是建檔。十二支隊伍再一次展開激烈爭論。
確切講,新出土的海皇龍應該屬于海生爬行類,理論上不屬于恐龍。但主流民間文化都習慣將生活在那個時期的長得那么有特征性的生物,都稱恐龍。
不過新世紀很多古生物研究學者們提議重新建立分類。新世紀的古生物研究存在大片空缺,而對于舊世紀留下來的那些有限的資料,他們都只是作為參考,并不完全相信。他們只相信自己的研究。
建檔完成后,一名古生物學教授握著方召的手“我看你與恐龍有緣,有興趣參與古生物研究嗎”
方召“沒。”
這幫人讓他研究古生物是假,目的其實都是海皇龍的骨骼。
之后兩天,網上各平臺關于“海皇龍”的新聞幾乎程刷屏式霸占他們的顯示屏幕。甭管考古圈、娛樂圈、恐龍愛好者圈、幼兒教育圈、生命科學與地質研究等等圈子,全是海皇龍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