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知鸞與鄔承的仇怨,要從一十三年前說起。
彼時的燕家遠沒有今日這般強盛,不過尋常書香門第,在寸土寸金的皇城根底下實在算不得什么,可架不住養了一個好女兒。一八年華的燕知鸞,已然出落的國色天香,是霖京城中遠近聞名的美人,凡她玉足所至之處,那些心高氣傲的名門公子無不蜂擁而至,只為一睹她傾世容顏。
因此,即便燕知鸞家世平平無奇,權貴們操辦的花宴、詩會、雅集也都搶著給她下邀貼,橫豎她早在及笄之年就與顧家嫡長子顧明定了親,兩個人青梅竹馬,感情好得很,必不會徒生變故了,她將那些年輕公子招來,正方便閨閣待嫁的小姐相看。
燕知鸞不太喜歡出風頭,更不喜歡被拿去當魚餌,可京中權貴的邀貼她斷不能回絕,只得硬著頭皮去赴宴,周旋、敷衍、虛與委蛇,每每坐在那交際場上,都恨不得放把火將這一切都燒個精光。
鮮有人知,那溫婉大方的皮囊下藏著一個惡劣至極的靈魂。
若燕知鸞出身名門,被巴結奉承著長大,或許還好,偏她沒投好胎,自能出門見客,便只有忍辱負重伏低做小的份,日子久了,心里那股邪火越憋越難受,時不時就要發作一通。
她發作起來,倒霉的總是顧明。
按說顧明乃伯爵府世子,論身份地位,比燕知鸞高出百倍,論年紀,也比燕知鸞年長兩歲,可在燕知鸞跟前,顧明著實沒皮沒臉,沒有半點脾氣,就算燕知鸞抬手打他一巴掌,他也會笑瞇瞇的湊過去,讓燕知鸞打個勻稱。
他愛燕知鸞,愛到肯舍棄尊嚴。
燕知鸞雖總作踐他,但除他之外,眼里再無旁人。
那時知曉內情的親長們常常戲言,說他倆是什么樣的鍋配什么樣的蓋,天底下沒有比這更般配的了。
“后來呢”
“后來”
鄭韞抬起頭,看著燕知鸞的畫像,沉默片刻說“那年秋天,菊花開得極好。”
一場又一場的賞花宴,一張又一張的邀貼,讓燕知鸞應接不暇,她當真是煩透了,便以探望外祖的名義逃去靖州。
在去往靖州的路上,燕知鸞遇見了喬裝打扮,微服私訪的鄔承。
一十九歲的鄔承,已在位七載,后宮妃嬪眾多,亦有四位皇子,三位公主,最年長的公主只比燕知鸞小六歲。
可他卻對燕知鸞一見鐘情。
鄭韞說到這里,冷笑了一聲,畫中的燕知鸞仿佛也在冷笑。
的確可笑。
與鄔寧不同,鄔承是天生的帝王,他自幼心智過人,懂得韜光養晦,懂得掌握時機,更懂得在關鍵時刻做出抉擇。
母妃不受寵,他便佯裝愚鈍,做個魯莽沖動的武夫。
皇儲之爭最焦灼時,一眾皇子都在結黨營私,唯有他干干脆脆的抽身而去,奉圣意率兵征伐塞外,攻占勒跶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