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御史彈劾。
相當于是分化了御史的權力,主要原因還是御史有時候也怕得罪人。
直言不諱的御史不是沒有,可往往下場很慘,畢竟你天天彈劾這個彈劾那個,有一天你彈劾到皇帝了,那你基本上可以回家了。
你一回來,其他人會不會選擇報復你呢答案顯而易見。
儒臣就不一樣,他們是讀書人,桃李滿天下,有時候即便是說錯話,或者是把人得罪死了,罷官回家繼續教書不就得了。
敢動這幫人文人清流一脈不把你祖宗十八代懟一遍算你贏。
聽著儒臣所言。
何言面不改色道。
“百姓自然重要。”
“但吏部尚書所言,不切實際。”
何言開口,依舊堅定自己的想法。
為啥
因為他是戶部尚書啊,國庫在他手中,有多少銀子他心里清楚,什么錢該花什么錢不該花,他心里也清楚。
賑災救民是大事,這沒話可說,之前撥款一分沒少。
可現在要用十倍以上的代價去賑災,國庫吃的消嗎
往后遇到事,沒有銀子咋辦
到時候來一句,國庫怎么沒銀子啊去哪里了啊
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
反正他不同意。
“好了。”
此時,永盛大帝開口,他制止事態爭吵下去。
身為帝王,他也明白戶部的難處。
但眼下的局勢很簡單,要么自己開口定下主意,要么只能想想辦法,找出一個大家都認可的解決方案。
“周愛卿有何見解”
永盛大帝將難題丟給宰相。
而后者緩緩走出。
“陛下。”
“臣認為,吏部尚書所言無錯。”
“可以調動龍舟,運輸糧食。”
“不過,戶部尚書所言也無錯。”
“成本太大,國庫難以承受,但可以中和一二,派出三艘龍舟,前往江寧郡,一來可以減少部分壓力。”
“二來也是告訴江寧百姓,朝廷絕不會坐視不管,穩定民心。”
“三來也是為朝廷爭取時間,想出更好辦法。”
“至于朝廷派的將領們,可分出一部分,從小道行走,能送一點糧草就送一點糧草,至少能讓百姓看到希望。”
“絕大部分將士加快速度,修繕主道。”
“同時陛下也可擬旨一道,讓江寧郡內,所有商販低價賣米,其中差價回頭又朝廷負責。”
“并且若是在洪災內慷慨解囊者,再由禮部定制牌匾,大力褒獎,一舉三得。”
“不知陛下覺得可否”
周善開口。
他思路捋的很清楚,龍舟必須要調遣,但不用調遣太多,三艘就夠了,調遣這個就是為了穩定民心。
再讓將士抄小道運輸,雖然不多,可源源不斷有糧食進來,更加能穩定民心。
至于最后的商販褒獎,也是一種手段。
不得不說,宰相就是宰相。
滿朝文武皆然點了點頭,同意這個說法,當然非要說的話,這并不是最好的辦法。
可眼下也沒有其他更好的建議了。
“陛下,臣同意周相所言。”
“陛下,臣也同意周相所言。”
“陛下,臣等皆然同意周相所言。”
一時之間,滿朝文武紛紛開口,都認為這個辦法好。
而永盛大帝也稍稍沉思一番后,答應了下來。
“好。”
“周愛卿擬旨即可。”
“不過,還是要時刻關注江寧郡,倘若再出變故,所有龍舟都做好應急準備。”
“錢財耗費再大,朕也不可能不顧百姓安危,必要時刻,全面進入國戰階段,封鎖一切,防恐亂事,以救災為主。”
大殿上。
永盛大帝雖然同意這個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