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愧是半圣古扎啊,果然非同凡響。”
將古扎收好,顧錦年起身,運轉真氣,蒸發自己身上的水珠,而后穿上錦袍。
找了一處地方靜坐悟道。
這三本古扎,都是半圣精華,顧錦年從中得到許多感悟,只不過大多數有些玄奧,與天地有關,與自然有關。
將自然之道,映射到世俗當中,周而復始,國運之說,為人之道。
其中有幾篇內容,更是讓顧錦年不得不贊嘆萬分。
有一篇內容,為龍說。
這位半圣將讀書人比喻成龍,讀書時在胚胎當中成長,待到明悟道理后,便會破殼而出。
然而還需要潛伏在大淵之中,逐漸成長,讀更多的書,明白更多的道理,直至徹底成長,待到關鍵時刻,一飛沖天。
潛龍在淵。
飛龍在天。
這其中的道理,顧錦年一時半會難以吸收,需要慢慢去理解,受益終生。
“君子如龍。”
顧錦年心有感悟。
還有一篇更是開拓顧錦年的眼界。
這位半圣認為,讀書人是通過讀書,明白自然之道,明白天地之法,從而得到天地認可,賜予才氣。
擁有才氣后,便可突破境界。
而天地之間的才氣,其實是固定的,他舉了例子,倘若當世有圣人出現,會發現除了圣人門徒之外,就鮮有大儒。
最明顯的便是第一為圣人,李圣。
李圣成圣后,有七十二門徒,這七十二人之中也不過只有十位大儒。
但也只是大儒。
天下其余的大儒加起來,連五位都沒有,正是因為如此,李圣能有如此威望的原因。
營造了一種錯覺。
可實際上,這就證明,才氣是固定的,一位圣人誕生,幾乎將所有才氣全部吸收完了。
如此,大儒就少。
所以四代圣人,其實晚年都很慚愧,認為自己獲得了天下才氣,斷絕無數讀書人晉升希望。
而且圣人晚年都很凄慘,早年喪母,中年喪妻,晚年喪子,寥寥大世,孤獨一人。
這位半圣認為,這是遭天地之罰,因為斷絕天下讀書人的路,不為君子也。
要付出代價。
而且還拿出佐證,古今往來,有幾位半圣,其實明明有能力突破成圣人,但他們沒有選擇成圣。
當然這些都是個人猜測。
顧錦年也是半信半疑,因為有幾個關鍵點說的很不錯。
無圣之時,儒道昌盛,不說大儒滿地走,但絕對不少。
就好比大夏書院,也有二十多位大儒。
整個大夏王朝,大儒差不多一百位是有了。
扶羅王朝也有五六十位。
大金王朝更多,有一百多位大儒。
但書中的意思是說,因為沒有圣人,才氣太多,所以成為大儒就要簡單不少。
但當大儒的數量,達到一定程度以后。
想要成為大儒,就很難了,需要付出之前大儒數倍的努力。
有一點可以作證,古時百家爭鳴,出現新的大儒時,反而威望極高,因為他們所做的事情,都可名流千古。
而當大儒一批批死去后,成儒的標準又變化了。
這當中涉及天地變化。
有氣運之說。
顧錦年對這個非常認同。
自己穿越之前,對儒道十分好奇,研究過一些大儒,發現成為大儒的標準很古怪。
需立言,立德,著書,傳道,才可成為大儒。
立言還好說,這個立德就有問題了。
感覺這一環被淡化了,因為基本上現在出現大儒,著書傳道有,可立德方面沒有太大講究。
像蘇文景這種,顧錦年認可。
可其他大儒,只能說有品行,讀書好,可按照古籍要求,絕不可能成為大儒。
“無立德者,視偽儒,享氣運而。”
“立德者,為正儒,可有浩然正氣。”
回憶圣人手札所言,顧錦年心中大致有了判斷。
大儒分正偽,正者有浩然正氣,偽者無浩然正氣,或者只有那么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