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相不知。”
“但楊大人這般言論,倒也不是不可能。”
“陛下勵精圖治,如今大夏王朝也休養了些日子,陛下有好戰之心倒也正常。”
“不過,諸位覺得,眼下能否開戰”
李善開口,詢問著眾人。
“不能。”
“大夏國庫,不足以維持戰爭,尤其是北擊匈奴,奪回十二城,不一定是件好事,奪不回十二城,麻煩更大。”
“匈奴鐵騎,可不是吃素,又在草原作戰,更加耗時耗力耗財,若陛下當真有意北擊匈奴,老夫絕不答應。”
戶部尚書何言開口。
打仗這種事情他是最不喜歡的,一打仗錢就跟流水一般消失,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
大夏王朝銀子還算是有,可對于這么大的一個王朝來說,每一分錢他都希望花在刀刃上。
促進貿易增長他愿意花錢。
加強農業生產他愿意花錢。
可要是打仗或者是修繕宮殿等等,他都不愿意答應。
純粹沒必要啊,銀子這東西,花一文少一文,不當這個冤大頭。
何言所說,眾人紛紛點了點頭。
“如今,大夏王朝還處于休養狀態,當初鬧的太大,耗費多少銀子不說,主要是陛下冊封了不少王侯將相。”
“再加上那些各地鎮守的王爺,明明收稅扣銀也就算了,還年年喊窮,讓朝廷撥款,養了一批閑人。”
“大夏王朝的銀子,全部流給這幫皇親之中,倘若一但打仗,國庫銀兩,不出一年必會耗空。”
“江寧郡水災還未徹底平穩,國庫時刻要準備錢財銀兩補救,倘若大夏又發生這種情況,那就是天大的麻煩。”
“不可征戰啊。”
楊開出言,他細細算了算,完全站在何言這方陣營。
“不止如此,老夫從去年開始,便一直向陛下提起關于官員俸祿之事,開元年間,百官俸祿極少。”
“如今永盛年間,百官俸祿竟還是按照前朝標準而來,如此下去,必滋養無數貪官污吏。”
“與其花銀打仗,倒不如提高百官俸祿,從而有效為民造福,長久之下,必定獲十倍回報。”
胡庸也跟著開口,他拒絕打仗,更希望的是,提高百官俸祿。
的確。
太祖時期,百官俸祿極低,如今到了永盛這一年,俸祿也只是增長了十之二三。
大夏官員那里扛得住他們還好,最起碼能到這個地位,不缺口飯吃,各地一些大官也不差,有養廉銀在,倒也不缺。
只是那些尋常官員就苦了,他們可沒有什么養廉銀,每個月俸祿三兩左右,好一點的五兩銀子。
這不是逼著這些官吏貪污嗎
所以提高官吏俸祿,也算是一件大事。
“官員俸祿之事,還是要慎重考慮。”
“不過,與其拿去打仗,老夫寧可提升官員俸祿。”
何言開口,他其實不太同意,畢竟這官員俸祿一但提高了,那就不是一件小事,年年月月都要有,還不能降。
這筆開支可不小。
大夏王朝,底層官員不少,拋開一些不在范圍內的,譬如說牢獄這種官員,完全就不需要朝廷來管,當地府衙會自行處理。
而需要增銀的官吏,可是一筆天文數字,至少要占據大夏王朝四分之一的稅收,甚至只多不少。
畢竟一旦增加俸祿,誰不心動有錢都心動,反正朝廷的銀子,不要白不要。
幾人言論,說來說去無非意見很簡單。
不想打仗。
李善算是聽明白了。
“行了。”
“諸位,本相也聽明白了,既然都不愿意打仗,那就好好勸阻陛下。”
“想來陛下也能明白我等苦心。”
“時辰不早了,諸位歇息吧。”
“胡大人,本相有些事情,要與你洽談。”
李善開口,倒也直接,既然大家都不愿意,那我也跟著大家一起走。
不過他臨走時,特意讓胡庸留下。
“相爺早些歇息,我等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