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大夏王朝,人口極多,一郡,一府,一縣,哪怕是一個村,當中的勢力都是錯綜復雜,深不見底。”
“朝堂為中央集權之地,管理天下,每一道旨意,都無比沉重。”
“就好比年年各地都會進貢美食于陛下,倘若陛下喜歡某一種果類,看似是一件小事,但朝堂官員為了孝敬陛下,必然會下令當地,種植此等果類。”
“并且因是貢品,層層選拔,可能進貢而來不過是一百來顆,但每一顆極有可能是從數萬枚果中挑選而出。”
“如此,朝廷想要辦事,就決不可大刀闊斧,必須如同烹飪小鮮,須徐徐展開,講究的便是溫水之道,潛移默化之下,慢慢更改,用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時間徹底完善。”
“這樣一來,才不會引來反噬,亦或者是說即便是引來反噬,也可雖是調控。”
顧錦年出聲。
他說的意思其實就是圣人之言,也是儒家經典之說。
當一個國家無比龐大的時候,就絕對不能亂來,不動反而比動更好,不管任何事情,都必須要提前十年鋪墊。
一點一點去折騰,絕對不能說我想到了什么,立刻就去做。
千人千面,你想到的固然好,但那是因為站在你的角度去考慮,這是好事。
就好像大夏王朝太祖年間推行的寶鈔一般。
以紙幣代替銅錢貿易,減低鑄幣成本不說,還能便于流通,對于經濟來說是一件好事,對國家來說也是一件好事。
可有沒有考慮百姓的想法有沒有考慮貨幣貶值的問題有沒有考慮他國搞事的問題
可能考慮過,但總會用一種應該可能或許這種思想去弱化,畢竟主意想出來,你覺得不錯,就會有第一印象,會自己說服自己。
然而當真正推行之后,結果是什么
差點鬧出大事。
最終推行三年半,不但沒有使得國家經濟發展起來,反而倒退了幾年,還惹來一身騷,這虧不虧
不能急。
要慢。
而且一定要一丁點一丁點的去做,因為朝廷一個小小的決定,實行過后對各村各縣各府來說,就是天大的事情。
“你的意思是說。”
“朕設立東廠,有些過急了”
永盛大帝開口,面色平靜問道。
“回陛下,有點。”
顧錦年略顯委婉。
因為的確急了啊,這邊可能馬上要打仗了,國運剛剛增加,再加上這幫臣子還都是當年的從龍之臣。
你這么著急,人家不翻臉才怪。
最起碼你等著批人退居二線后,或者是說死光一半,你再把這個拿出來也沒關系啊。
說白了還是回歸到剛才那個說法。
不是他們沒有自知之明,而是陪你一起打江山,結果大家一起努力,人家也對你恭恭敬敬,客客氣氣,你吃飽沒事干,玩一招飛鳥盡良弓藏
不鬧才怪啊。
“哼。”
“若心中無愧,為何害怕東廠設立在朕眼中,他們都是做賊心虛。”
永盛大帝有些來火了。
你說半天的意思,就是說自己有錯咯
顧錦年不說話了,老老實實閉嘴。
氣頭上他沒必要說什么。
果然,看顧錦年不說話了,永盛大帝略顯沉默。
“你繼續說。”
永盛大帝開口,顯得有些郁悶。
“朝廷百官也的確有錯。”
“他們做事太絕,當眾忤逆陛下。”
“不過,眼下要做的事情,臣認為應當是解決矛盾,而并非是爭論誰有錯,誰無過。”
“故而,還望陛下先消消氣,您是九五之尊,這幫文官就盯著陛下您出錯,您要是出錯,他們就能名流千古了。”
顧錦年也算是安慰了永盛大帝一句。
“有道理。”
“那如何解決這個矛盾”
“不過事先說好,錦年,朕可是不會退步的。”
永盛大帝開口,但還是提前說清楚,如果顧錦年是過來當說客的,讓自己退步,這不可能。
“陛下。”
“其實臣認為,您沒有錯,百官也沒有錯,整件事情,其實就是一個理解出錯了。”
顧錦年點了點頭,讓皇帝認錯,這不現實,但讓百官認錯,這也不可能。
所以顧錦年換了一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