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錦年徒步而行。
二十多天的游歷,讓顧錦年看到了許多事情。
相對比京都的繁華,越偏遠的地方,貧富差距就越大,一府之地,幾個世家幾個權貴,便占據了九成的財富,下層的百姓窮苦至極,上層的富豪,就如同吸血蟲一般,牢牢吸附在百姓身上。
這趟歷練,悟道不悟道已經不是主要的事情了。
眼觀民間疾苦,顧錦年心中愈發知曉自己要做什么。
官道之上,百姓走在兩側,拖兒帶女,穿著單薄,身上的補丁一個比一個多。
這些日子,也見到了太多太多的是是非非。
有不孝子,有謀財害命,有官官相護,有欺壓百姓,甚至為了一份差事,被同僚毒害,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貧窮導致。
也因人心中的嫉妒。
走在路上。
黃沙滾滾。
顧錦年凝視著這一切。
翌日。
顧錦年走出章府范圍,正式踏入曲府境內。
踏入曲府。
一種難以言說的感覺襲來,抬頭望去,東南方向紫氣騰飛,雖然相隔幾百里,可抬頭看去,卻能看到那非凡無比的紫氣。
那里是孔府。
圣人之地。
這片區域,也是孔圣人證道之地。
踩在曲府道路上,顧錦年不由深吸一口氣,他面色不變,一路前行。
而踏入曲府后,來來往往的人更多了。
一輛輛馬車朝著曲府趕去,馬車之上皆是珍品。
一個個大箱子堆積如山,不用猜都能知道,不是黃金就是白銀。
一眼望去,至少有數以百計的商隊正在趕往曲府,尤其是馬車上系著紅繩。
估計都是參加孔府家宴。
倘若沒有這二十多天的行萬里路,顧錦年到不覺得什么,可如今一看,章府都有百姓吃不飽飯,可孔家一個家宴,就有這么多人前來送禮。
好一個圣人世家啊。
顧錦年不由心生冷意。
他倒不是覺得孔家做錯了,一個家族要發展,他可以理解,也能接受。
但一面道貌岸然,自譽為天下圣人之后,一面又大肆斂財,一個家宴都能斂財如此之多,卻不拿來造福百姓,當真是可笑。
一路前行,顧錦年聽到了許多聲音。
整個曲府,其實完全可以改名孔府,原因無他,曲府境內,三分之一的良田,是直接屬于孔家的,三分之一的良田,則是百姓掛在孔家的。
剩余三分之一的良田,則是其他讀書人和一些官員的。
換就話來說,曲府每年納稅幾乎為零。
這跟封王沒有任何區別。
不,至少異姓王每年也要上交部分糧稅,但曲府不需要。
而且沒有人來查,因為誰都不敢得罪孔家。
并且這僅僅只是孔家一處地方,整個神洲大陸,孔家可是有不少分府的。
翌日。
顧錦年已經來到曲府之外二十里地。
站在一處山頭,便可以看到曲府城墻。
只是,顧錦年沒有繼續前行,而是在曲府之外,靜心悟道。
顧錦年將這一路上所有看到和聽到的,全部重新思考一番。
如此。
轉眼之間,六天的時間過去了。
這六天時間。
顧錦年在山林間思索圣人之道。
民間疾苦,一切的根本,于王朝有關,于讀書人有關。
他明白了一定的真諦。
但還不是完全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