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王朝,扶羅王朝豈會答應”
顧錦年直接否決了,原因無他,看似好像沒什么問題,先妥協,再反悔。
可實際上這種辦法一定是行不通的。
原因無他,大金王朝和扶羅王朝不蠢,大夏王朝若是有朝一日反悔,人家完全可以拿著雙方簽訂公文指責大夏王朝。
甚至說句難聽點的,這就是給別人派兵的機會。
倘若,大夏王朝與匈奴國開戰,扶羅王朝與大金王朝可以援助匈奴國,但也不敢明目張膽,只能在暗中送資源,而不能派兵參戰。
若派兵參戰,就視為與大夏王朝宣戰。
可如果是大夏王朝率先做了不好的事情,兩大王朝也有理由參與進來。
這不是給自己找事
當然,如果有朝一日,大夏王朝的實力,能橫推東荒境,那的確沒什么問題。
但這不太現實。
除非有絕對的力量,不然想要完全統一,難于上青天。
“世子殿下所言有理。”
“可如若按照世子殿下所言,什么都不給,這十二城只能用血來爭回。”
“但如若大夏王朝現在宣戰,雙方大軍廝殺,我大夏保守估計也要死數十萬人。”
“這數十萬人戰死沙場,對大夏王朝來說,是無法承擔的后果。”
后者同意顧錦年的觀點,可他更堅持自己的觀點。
十萬將士死在戰場之上,聽起來好像是一種榮耀,但對于一個王朝來說,這十萬人的撫恤金,就高的嚇人,再加上各種戰耗,其實根本劃不來。
因為十二城奪回來了又能如何
相當是有一道防守線,防守匈奴國,如若拿回來了,安置百姓要不要時間百姓在十二城建立新的家園,需不需要財力物力等等
故而,如果能用緩和一點的方法拿回十二城,才是最好的。
畢竟拿回十二城,是王朝的臉面,外加上國運,其他沒有太大價值。
“將士的夢想,就是死在戰場之上。”
“閣下也不要拿自己的想法,去衡量我大夏將士。”
顧錦年直接出聲。
他不是怒懟對方,而是道出士兵的心聲。
為將為兵者,若國家遇到危難之時,不能去拋頭顱,灑熱血,那這種將士有什么用
而且還有一點,那就是一步退,步步退。
今天調和,答應各種賠償,說好聽點叫做贖回十二城,說難聽點這就是跪著把十二城拿回來。
顧錦年不答應。
相信,兵部所有人都不答應。
“世子殿下若這樣說,那我無話可言了。”
后者不回答了。
他也不想和顧錦年爭吵什么,適可而止。
因為雙方都有道理。
“錦年。”
此時,楊尚書開口。
“尚書大人。”
顧錦年望著楊開。
“這件事情,還是要進宮面圣。”
“和談也好,不和談也罷,最終還是陛下取決,禮部內只是一個想法。”
“錦年,不如你同老夫一同進宮”
楊開出聲。
顧錦年性子有點沖,他能理解,但這里是禮部,大家即便是討論出來結果,身為禮部尚書的楊開,也不會同意。
真正討論的人,應當是六部尚書,大夏宰相,還有大夏皇帝。
“好。”
顧錦年直接答應下來。
“行,那事不宜遲,想來陛下已經知道了消息,我們去宮外候著。”
楊開也不啰嗦,帶著顧錦年直接去宮內。
當下,兩人從禮部走出。
而尚書房內,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思都有些復雜。
“還是權貴好啊。”
有人感慨一聲,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其余人掃了一眼,但都不說話,紛紛離場。
朱雀大道。
顧錦年與楊開并肩而行,兩人速度不慢,朝著宮內走去。
“錦年。”
“其實,禮部內無論討論的結果是什么,會由老夫抉擇,然后再呈交給陛下,經六部商議,由陛下做最終的抉擇。”
“所以,內部之間,不需要如此,說出自己的想法就好,聽聽他人的意見更好,有之采取。”
楊開出聲。
他在教顧錦年為官之道。
方才,顧錦年行為做事并不算圓滑,不過他能理解顧錦年,也能明白顧錦年,畢竟顧錦年與匈奴國有大仇,參雜私人情緒很正常。
再加上顧錦年的身份,自然沒必要我行我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