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要說的話,大夏王朝排在最后,只因顧錦年。”
有人出聲,列出他們的敵人。
“實際上,如若不是顧錦年削我等氣運,其實他根本算不上是我們的敵人。”
“怪就怪他一點情面都不講,同時得罪仙門與佛門,而且還讓大夏王朝蒸蒸日上,使得大金王朝與扶羅王朝愿意與我等聯手共同對抗。”
“若顧錦年成功了,那還好說,若他失敗了,他將會是大夏王朝最大的敵人。”
聲音響起,是平云道人,對于顧錦年削仙門氣運,他意見很大。
自然抱著怨氣開口。
“非要說的話,顧錦年暫時還不是隱患,他到現在還不是大儒,還是太年輕了,若是給他二十年,才是真正的大隱患。”
“現在只能說要提防他,不需要將他完全當做敵人。”
“大道府,中洲王朝,一些藏在暗中的勢力,這些才是我等要對付的人。”
“不過,天命厄運即將來臨,無論是我等,還是他們都要經歷一遭,現在我等結盟,互相幫助,度過天命厄運之后,失去的所有氣運,都將回歸。”
“等到天命真正降臨,但顧錦年就不可能再削我等氣運,那個時候一切的恩恩怨怨,也可以一次性了結了。”
上清道人淡淡開口,即便顧錦年削了他們如此之多的氣運,可上清道人依舊沒有將顧錦年視為大敵。
這并非是他傲慢,而是事實如此。
顧錦年個人實力,撐到死準六境,雖然背靠大夏王朝,可大夏王朝只是東荒境三大王朝之一,對比中洲王朝而言,大夏王朝又算的了什么
而且顧錦年走的是儒道。
并非是仙道或者是武道,再這樣的情況下,儒道境界,顧錦年到現在也不過是知圣立言境,儒道第四境。
連大儒都算不上,就算顧錦年今天成為大儒又能如何
這天下,大儒還少嗎
最慢的話,兩年后天命就要顯世,這兩年時間,難不成顧錦年還能完成二連跳抵達儒道半圣
以上種種,就是顧錦年還無法成為他們大敵的原因。
也就在此時。
一道聲音忽然響起。
“天外火石出現了。”
隨著這道聲音響起,上清道人不由將目光看向天穹。
但大夏京都上空。
天外火石出現。
比之前晚了六個時辰。
再度出現,也是在浩瀚星空之中,這枚火石出現的位置,與之前火石的位置一致。
軌跡都是一樣的。
只不過,之前的火石,寬度五百丈左右。
而第十六顆火石,寬度足足有八百丈。
往好了說,沒有倍增。
往大了說,這增加的三百丈,威力是上一顆火石的十倍。
“五百丈寬的火石墜下來,可摧毀大夏京都方圓千里。”
“這八百丈的火石墜下來,兩千里內只怕都要毀于一旦,而且引發的一系列災難,可使大夏王朝沉淪三成國土。”
一道聲音響起,是仙門掌教,他瞬間便知道這顆火石的威力。
“八百丈寬的火石,萬丈內,會減少一半體積,但也就一半了,擋不住,也就真的擋不住了。”
“當真不知道大夏王朝還有什么手段,可以阻擋這樣的火石。”
眾人你一句,我一句,也十分好奇,大夏王朝如何阻擋這顆火石。
“這顆火石,或許大夏王朝有辦法解決。”
“最后一顆,就很難了。”
“正常來說,最后一顆,有一千丈寬,我都不以為然。”
“大夏王朝應當沒有能力解決最后一顆火石,我等也要做好準備,免得被波及。”
有人出聲,認為大夏王朝可以解決第十六顆火石,但一定解決不了第十七顆火石。
“不一定。”
此時,大金王朝的大儒開口,他搖了搖頭。
“蘇文景布置如此之多的浩然陣法,若是天下讀書人全部誦念圣人經文,加持浩然正氣,不一定解決不了。”
“亦或者,顧錦年著出儒道圣人經文,也可以解決這場天災。”
這位大儒開口,做出判斷。
此言一出,其余幾人神色不由微微一變,他們雖是虛影,但表情依舊有。
“儒道圣人經文顧錦年寫的出來嗎”
“他已經著出古佛真經,道祖真經,或許真有可能寫出儒道圣人經文。”
眾人好奇,他們畢竟不是儒道讀書人,對于儒道圣人經文不是完全了解,不明白難還是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