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帝書閣
大夏京都。
隨著一道鐘聲響起,驚動一切。
鐘聲來自文宮。
京都上下都知道,自獲天地賜福后,顧錦年便潛入文宮內悟道。
所有人都在期待,期待顧錦年悟道成功。
一但成功的話,顧錦年極有可能踏入半圣境,而后借助大道成圣圖,可在短暫時間內,成為近幾百年來,第一位儒道圣人。
雖不是天命圣人,但圣人二字,已經是超乎常人所能想之事了。
如今文鐘響起聲音,自然引起一些注意。
文宮內。
顧錦年盤坐大殿。
白玉碉樓細膩,宮殿內有兩個盤龍金桂樹,一個個蒲團落在地上,這是講道之地。
而今。
顧錦年在此悟道。
這幾天來,顧錦年都在思考七個字。
知行合一,致良知。
這是王陽明的心學,也是顧錦年最崇敬的一位存在。
王陽明在前世,稱為半個圣人,之所以是半個圣人,不是因為不夠格,而是時間問題。
只需要再給一定的時間,王陽明必可成為圣人。
心學的影響,其他不說,前世有一個國家,依靠王陽明心學完成改革,從而跨越提升。
所謂一生俯首拜陽明,這就是諸多人的觀點。
知行合一,顧錦年自然懂得皮毛。
而今他以心學為主,去印證自己過往所做的每一件事情。
知行合一,最大的問題便是,是先知還是先行
以及如何合一。
知道了,才去做。
可不做又如何知道
若做了,萬一是錯
這又怎么辦
畢竟最后三個字也很重要,致良知。
陽明先生的意思,是希望心學之人,都能去做善事,而并非是說,我知道了某一件事情,我就要去做,無論對錯。
致良知是最關鍵的地方,前者則是一種檢驗。
“無善無惡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文宮內。
顧錦年喃喃自語,想要真正達到知行合一,就必須要明白這四句話。
也是四字教真言。
好在的是,顧錦年曾經看過一個人的言論,這是一位國學大師,他說的觀點,顧錦年十分認可。
你擁有一把菜刀,此乃無善無惡心之體
因為菜刀是死物,不去動他,無善無惡,只是有一個形體罷了。
而菜刀可以切菜,也可以傷人,此乃有善有惡意之動
明白菜刀的用途,并且根據一定的定律,譬如律法等等,亦或者大家所不喜之事,自然定律等等,從而結論出。
傷人不對,切菜為善。
這就是知善知惡是良知
最后的用菜刀切菜而不砍人,這便是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只是一種比喻,真正的意思,更加高明,而且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想法。
正是因為如此,心學才被譽為圣人之學。
回首這一年來自己做的事情。
以大事為主,第一件事情便是江寧郡之難,洪災席卷千萬百姓。
影響很大,但災難發生,這是無法阻止的事情,也是無法阻攔的事情,并非是我可以去解決的。
雖然我知道這件事情,但我無能為力,而且隨著那些商人胡作非為時,災情越來越嚴重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