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盛十三年。
八月十日。
大夏文宮內。
隨著一枚枚儒道果實被顧錦年吞噬之后,浩瀚的圣人學識,使得顧錦年明白更多的道理。
從儒為圣,這是一個漫長的轉變過程,思想上必須要有升華,對天地的理解,對自然的理解,對道的理解,甚至包括對宇宙的理解。
萬物同源,大道歸一,唯有尋得這天地之間的運行軌跡,才能更加明悟自身的道。
眾生樹上,所有的儒道果實,都被顧錦年摘下。
每一顆儒道如果,都節省顧錦年數年的思想升華,有先行者試錯,才有后來者居上。
顧錦年感悟著每一種不同思想,自己也迸發出各種想法。
曾經,顧錦年理解心學,只是粗淺的認為,知道什么是對的,然后去做,朝好的地方去做。
這就是顧錦年粗淺的想法。
但經過這段時間的感悟,還有對圣道的理解,顧錦年對知行合一,有了三種不同的理解方式。
其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知道對錯,明白事情,就去執行,朝著好的方向去走。
其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對錯如何去分是站在個人角度,還是站在圣人的角度亦或者是站在天下蒼生的角度
如何去執行,是以最直接的方式,還是以利益最大的方式,亦或者是所有人都開心的方式
何為良知怎能判斷出,自己的良知,是好還是壞
其三,也就是最后一重境界。
看山依是山,看水依是水。
對錯在我心中,我是意,意與天地自然合二為一,符合天地之道,善是大道,惡也是大道,就如同佛門之言。
殺生為護生,斬業非斬人。
當所有果實化作圣人經文,被顧錦年盡數吸收后。
這一刻,顧錦年的目光,徹底蛻變。
他的眼神當中,變得清澈,明白了諸多道理。
“半圣之道。”
“或許不遠了。”
顧錦年心中喃喃自語,他感覺自己已經接觸到了圣道,眼下缺少的就是一個契機。
成圣的契機。
稷下學宮,確確實實是一個好地方,立下自己的學問,但想要真正成圣,自己必須要獲取質疑與抨擊。
因為自身的學問,還處于一個基礎,換句話來說,整理的還不夠完善,沒有真正去明白心學蘊含著什么。
想要讓心學變得更好,無非就是長達幾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參悟,亦或者與人爭辯,需要諸多有學問的人來抨擊自己,來質疑自己的學問。
說白了,就是挑刺。
無故挑刺沒用,需要真正提出問題,用以抨擊自己,畢竟學術之爭,就是互相抨擊。
這種抨擊,是好的抨擊,可以讓自己明白錯在何處,或者哪方面不足,從而加強,補充完善。
此時。
顧錦年站起身來,靜靜眺望文宮外。
“接近一個月的沉淀,如若不是依靠儒道果實,我至少需要半年以上的參悟,否則的話,想要觸摸圣道,難如登天啊。”
“好在有眾生樹在,節省我大量時間,不然天命降臨,我才僅僅只是大儒。”
“而且這次觸碰圣道,我所有修煉的法,似乎可以熔煉為一體,成為一門屬于我的法,亦或者是說,屬于儒道的法。”
“可惜,不踏入圣道,還是無法做到這一步。”
顧錦年心中感慨,對自己目前的情況,掌握的了若指掌。
成為天地大儒,自然要懂得自身任何情況,唯有對自身了解,才能奮勇上前。
“這段時間的沉淀,已經夠了,眼下需要去接觸實,而不是一直在思想上尋求變化。”
“稷下學宮,將會是我真正的蛻變,而今應當多去接觸現實,從而明悟更多的道理。”